直面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一种勇敢! 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类似问题并不可怕,也不是中国的软肋,可怕的是回避,是掩盖。
公民捐献器官率提升,收割国际人权好评
不久前,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全球器官捐献大会理事会,以全票通过的方式欢迎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此事缘由,盖因自2015年年1月1日起,中国器官移植彻底停用死囚器官,公民捐献成为唯一合法来源。在此之前,中国在器官捐献和移植领域的学者长期被孤立,甚至一些较为激进的国际学者还发起了针对的中国学界的三个“不”号召,即“不接受、不发表、不合作”。
作为全球第二大器官移植手术国度,中国器官移植供求比例为1:150,美国为1:5,英国为1:3;糟糕的是,中国器官捐献率为0.03/100万(2010年之前)。现在,情况开始慢慢改善了。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乐观地估计,今年器官捐献数量将在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例,将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长期以来,中国可供移植的器官来源,主要依靠死囚器官捐献。死囚器官的真菌感染率和细菌感染率很高,这也是导致中国器官移植长期存活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在“慎杀、少杀”的原则下,死刑犯的数量将会日趋减少,可供采集的器官也必将随之减少,甚至未来有可能废除死刑。而摘取死囚器官也存在法律伦理问题,1984年由多家机构颁布的《关于利用死刑罪犯尸体或尸体器官的暂行规定》尽管提到了“死囚自愿捐献”,但显然,死囚的意愿很难被真正尊重。这也构成了国家社会批评中国死囚人权保护情况糟糕的重要理由。
旧式的路径越走越窄,且背负了承重的伦理和舆论压力,重构中国器官捐献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大。2010年,广东第一个建立了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试点,并挽救了一批人。到2012年,试点在16省市铺开,并最终在2015年1月1日正式成为唯一合法的器官移植来源。
事实上,公民器官捐献在青年一代中正在被广泛接受,黄洁夫也给出了“青年学生中间有70%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数据。从捐献到移植的过程,公开、专业、透明几乎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里面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经济逻辑,更多的是一种制度信任的体现。换言之,公民器官捐献的不断推广、优化,将会对社会信任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利用死囚器官捐献一直是中国讳莫如深的问题,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也是饱受西方国家诟病的一个制度。这个制度的出现既有传统文化下,器官捐献数量少的无奈,也有有关部门对人权问题认知的不深入。而这种不公开不透明的“死囚器官捐献”制度也阻挡了公民自愿捐献的制度的推进,没有哪个公民愿意自己的善意变成别人的生意!
拖字诀无法摆脱西方的批评,也不能获取公众的信任,唯有直面这一问题。事实证明,直面不是将曾经保护自己的壳打开,让西方更猛烈的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相反直面让中国回到了全球器官捐献大会的国际大家庭,让中国的公民更愿意去死后捐献器官,让中国的医生能够更有机会去学习世界先进的器官移植技术,让中国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更有机会获得质量更好的器官来源!
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死囚器官移植这一诟病已久的问题,中国轻松地就解决了,那其他的呢?直面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一种勇敢! 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类似问题并不可怕,也不是中国的软肋,可怕的是回避,是掩盖,与其背着沉重的壳躲避别人的批评,还不如放下来,让大家看看更好的自己,更真实的自己。既能获得公众信任,又能顺势收割来自国际社会的好评,何乐而不为呢?
(搜狐评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谢绝任何的形式的转载,申请转载请联系本公号)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