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黄金72小时后 适度救援更有温度

如果没有专业经验,没有技术支撑,就别去打扰灾区民众;如果只是为了充实人生,在贫瘠的生命中增加几个亮点,也别去了;如果秀一下激情,消费一下灾难,纯粹的“到此一游”,更不要去了。

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时间的指针冷漠地滑向震后第四天,在过了救援的黄金72小时之后,我们该如何视之?这不是步伐放缓的时候,不是笙箫沉默的时候,也不是反思停止的时候。

  过了黄金72小时,绝不意味着废墟下的生命就已失去希望。在汶川大地震中,映秀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被成功救出时,已在废墟中埋了150个小时。践行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就应该不抛弃不放弃,相信生命的顽强,期待生命的奇迹。


震后首个夜晚,芦山县人民医院临时救治点显得十分宁静,一些民众在此搭建起帐篷熟睡。[详细]

  在黄金72小时之后,我们应该挤出一点时间,去理性分析灾情,避免无效施救;去判断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异与同,更好汲取经验以及教训;也应该审视目前救援的得与失。

  当下,最受诟病的无疑是扎堆赶往震区,添堵添乱,国办明确不主张个人和单位自行前往震区,可谓正当其时。如果没有专业经验,没有技术支撑,就别去打扰灾区民众;如果只是为了充实人生,在贫瘠的生命中增加几个亮点,也别去了;如果秀一下激情,消费一下灾难,纯粹的“到此一游”,更不要去了。

  目前有一种令人堪忧的倾向,过度渲染悲伤情绪,仿佛越悲伤越能打动人心,越悲伤越能接近人性。更有甚者,一些记者把自己当成了主角或者焦点,他们忘记自己在震区的使命,忘记了自己应该隐匿新闻背后。动不动流眼泪,毫无节制地悲痛欲绝,仿佛不如此就感动不了观众,这是可叹的误读。同样报道灾难,日本NHK的从容、节制、理性值得借鉴。

  此外,还应该反对另一种倾向,即过度渲染震区的英雄,或人为炮制神话、童话。在抗震救灾中,一定有英雄;废墟下的挣扎与奋进,也一定有可歌可泣的事迹。真实呈现即可,切莫为了增加英雄主义元素,故意添光加彩;突出人性中的真实一面就已足够,不必过于烘托,更不能炮制假新闻。在自媒体时代,人们有自己的判断,他们需要真实,而不是加工后的英雄;他们更挑剔更有辨别力,对任何加工的英雄都有天生的敏感和求证驱动,如果加工只会弄巧成拙。

  在黄金72小时之后,对震区的关注应该更持久,对人心的抚慰应该更细致,对生命的尊敬应该更丰盈,因此,我们更须关注心理救援。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也有大的心理危机。在日本,地震发生后,有3类工作人员最先赶到现场:消防人员、新闻记者和心理咨询人员。关注心理卫生、干预心理危机,既契合人类发展的身心需求,也体现一个国家人文关怀和文明的程度。在许多国家,心理危机干预早已成为抢险救灾的有机组成部分。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几天之后,专家通过对灾区伤员和孤儿进行的心理危机评估,发现有1/3的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可佐证的是,年仅12岁的羌族孤儿刘小桦,一想到遇难的弟弟,就浑身抽搐。还不停地说:“我的爸爸妈妈正在翻越大山找我,现在还有余震,他们随时都会震死,我担心他们死掉。”我们还记得那名因痛失爱子而自杀的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人们常说,“家园可以毁了,但心不能毁,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人才会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问题是,地震来袭,家破人亡,心怎能不毁?因此,必须给受伤的心灵以慰藉、以疏导。

  拯救生命重要,拯救失落的心理同样重要。对于四川来说,五年内连续遭遇两次强震,往好里说,也许更乐观更坚强,往坏里说,也许更痛苦更难自持,甚至产生一种宿命般的人生堕弃。对此,不能不慎重对待。

  对雅安地震,我们不能迟钝,更不能没有温度,但惟有适度的关怀,把握住伦理的尺度,才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任何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迷恋,对权力的谄媚,对悲伤的放大、对英雄的夸大,都是危险和不当的。诚如有媒体人所言,“我们关注灾难,不是因为身边的大家都在关注,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爱。如果有一天人群散去,我们还是我们。”

  独家评论:

  放下官腔拯救生命 让我们一起为雅安祈福

  搜狐快评:抓住黄金救援时间 灾难当前不容迟滞

  搜狐快评:李克强为何只在灾区停留1天?

  方舟子:“大师”为何热衷地震预测?

  日本为什么没有地震局?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