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影《上访》中的那些上访者流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得到的是四面碰壁的冷漠,永远的杳无回音,反复被驱逐,拘留关押亦是家常便饭。他们无法真正接触到解决问题的官员,成为制度缺失的牺牲品。有“安全阀”功能的信访制度,似乎已经失去作用。那些上访人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偏执。这种偏执来自漫长的上访之路,来自积蓄已久的冤屈,来自残暴不公的对待,也来自信仰——“村里腐败有乡里,乡里腐败有县里,县里腐败有市里……最后不行还有中央做主”。那些坚持下来的人,仍然相信“公道”二字。如果说他们是异类,那么只是因为我们不信,而他们仍然坚信。【详细】
认错曾经是一种贵族待遇,也是一种贵族精神。到了后来,皇帝的认错表演也失去了喝彩声,而老百姓认错就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四十年前人们 “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 那可能是中国人最肯“认错”的时期。只不过,当这种认错被别人当小辫抓住秋后算账,再事后想起,却是惊恐莫名和羞愧难言。许多人不肯认错,就源于对那场运动的心有余悸。中国人因为有这种认错史, 往往不能容忍别人出错,更不能容忍别人挑错。如果是政要、名流,是商海巨鳄、江湖大佬、学界领袖,还会连带亲朋好友、哥们姐们、徒子徒孙,一起没有脸面,真真丢不起。【详细】
中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度,过去是有国家没社会,现在据说社会已经有了,但政府还是大得不得了。官本位的意识,在一个号称市场经济的国度,目前还在以飞快的速度磅礴于全社会。官场重文凭的积习,也顺便普及开来。国企看文凭,文凭高的,升职方便。大学也看文凭,一个人有真才实学,没有文凭,一个人没有才学,但有个西太平洋的博士学位,比较起来,除了个别例外,各个大学都会倾向于选择后者,而前者,则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这些单位,都是国家办的,无论学校也好,医院也好,银行也好,其实骨子里都是衙门,所以适用官场价值,合情合理。【详细】
胡适真是个老小孩。有人去看晚年的他,谈话间引用古人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回应道:“为天地立心”是什么意思?以后这种说不清楚意思的东西就不要再说了。这种语义含糊、逻辑不详、论据朦胧的“印象主义”在今天中国的知识界仍然大行其道。一位中国学者曾掷地有声地说:文革的确带来很大的混乱,但我们中国人不怕乱!我们中国人就是热爱乱!台下的国际友人被感染得啪啪鼓掌。还有人说中国人搞不了民主,至于证据何在,逻辑何在?那是不消管的。他们总说别人的调查不可靠,人家走街串巷得来的数据还不如您一拍脑袋的感想靠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