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世界领先:旅游业“当仁不让”一张张家界门票 可玩三趟罗浮宫 瘦西湖门票价格翻了一倍,真可谓涨势凶猛。经历了多轮涨价,放眼望去,国内只要是稍知名点的景区,票价低于百元的,几乎屈指可数。一张张家界的门票,相当于卢浮宫门票的3倍;一张四川九寨沟门票,把黄石公园、泰姬陵、富士山,都玩一遍,还能剩100多元。中国景区票价“世界领先”,已是不争的事实。 门票三年必涨 “偷梁换柱”花样翻新 国内门票现在已陷入“三年必涨”怪圈。今年又逢“解禁年”,各旅游景区都在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多地景区门票价格呈“报复性”上涨趋势,一些景区门票调价幅度惊人。如山东台儿庄古城门票价格一次性涨价幅度达60%。绝大多数酝酿或已上调的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幅度在20%以上。 台湾景区不敢涨价 自然景区收费闻所未闻台湾的旅游景区及寺庙、博物馆等,要么不收门票,要么价格很低。在台湾,没有一个寺庙收费。除了私人投资打造的景区,台湾的绝大多数景区都不收取门票费,其中也包括日月潭。自然景区收取高门票费,台湾的旅游业界人士闻所未闻。有政府背景的博物馆收取的费用也只是象征性的。以台北故宫为例,普通参观券的价格为新台币160元,约合人民币35元,学生享受半价优惠,65岁以上长者、学龄前儿童以及低收入者都免费。【详细】 |
“五一”前夕,有关“未来数月内全国或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引发关注,涨幅从20%到60%不等…网友感叹,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 |
政府护航 “门票经济”一路畅行各地过度依赖“门票经济” 产业规划单一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和景区外包导致门票收益最大化。“三年必涨”加深一些旅游景区的门票“依赖症”。一些景区尤其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除了简单的景区景色外,配套的饮食住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依靠单一的门票收益成为维持景区发展的唯一手段。同时,国内许多景区被外包,门票的经济收益被政府最大化,因此,对目前不少以盈利为目的、倚重门票回收投资的旅游投资企业来说,低门票价格意味着难以达到投资者回收投资的目的。 政府把景区当成摇钱树 成本上涨只是幌子 景区门票价格不停飙涨,据说是“成本”推动,但尽管近十来年,无论人工还是原材料成本都大幅上涨,但这涨幅要远低于大多景区票价的涨幅。“成本”推动不过是幌子而已,说到底,地方政府把风景区当成“摇钱树”,才是涨价的根源所在。 景区资源偏离公益性 国民福利成空谈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景区门票总体已偏离公益属性。风景名胜区不是普通旅游地,而应是全体国民享有的公共资源,景区游览属于普惠性的国民福利。令人遗憾的是,景区完全遗失了其应有的公益属性,俨然景区就是某地方或者某企业的私家庄园,他们想涨多少就涨多少,只考虑自己感受,而不在乎他人想法,这种独断之下的涨价行为,纵然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也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可。 |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丽江,在2007年收取了1.65亿的古城维护费,却只拿出2000多万用来做古旧建筑的日常维护,其他的都用到了别处。 |
围墙外的产业孱弱不堪,哪还有捞钱的可能?跳脱“门票经济” 回归“旅游经济” 除了投资者自主建设的景区外,带有公益性质的景区都不应当作商业企业来经营而获取高额利润,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这就要求打破“门票经济”,对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单一化结构进行调整。只有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增强软实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 监督: 改变“本地人听证,外地人埋单” 不少人提出要完善我国的景区价格听证制度。外地游客对一些级别、名气较低的景区涨价召开听证会无从知情,大多感觉“被代表”。应该用异地价格听证制度等方式有效制约当前的旅游景区门票上涨风潮;从长远看,应该用补贴支持公益性景区进行长远发展规划,强化综合产业能力,摆脱门票依赖,让利于民。 门票上涨步子别太大 等等国民收入涨幅 要治理景区涨价,绝不是简单遏制涨价的频率和幅度,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国民收入水平,制定出一个人人都可承受的价格标准。国外许多景区的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而国内一些景区票价动辄一两百元,远远高于全国人均月收入1%的水平。 结语:再穷的人 也有看风景的权利 “你站在景区看风景,数钱的‘门票经济’在大门口等你”。优质景区作为稀缺资源具有天然垄断属性,它起码是一种“准公共品”,是国民共有福利,任何一级政府都没有资格将风景名胜奢侈化。 |
门票上涨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普通消费者,游客们只能在抱怨和无奈中旅游度假,承受着“任人宰割”之痛,并期待着有一天也能平价。 |
责任编辑: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