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卡扎菲们:爱雕像,爱显摆,爱被恶搞

    卡扎菲的雕像轰然倒塌了,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清除殆尽了,萨达姆的雕像早已经被拉倒摔碎,叙利亚总统哥哥的雕像也被推倒了……政治强人们曾经用它们来灌输权威给人民,赢得歌功颂德,希望青史留名的,如今都被毁坏的面目全非,被人们任意的玩弄、恶搞和发泄愤怒。雕像的倒掉,让出人民的广场,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结束的标志。
   他们无论是用雕像,还是通过荧屏,无论是表现的威严令人敬畏,还是表演的和蔼令人亲近,那都是他们给自己营造的自欺欺人的光环,一旦皇帝的新衣被指出来,他们只有赤裸裸地接受人们的唾弃。他们越是肆无忌惮贪婪地竖起伟光正的雕像,清算时,丑化讽刺的漫画,还有夸张恶搞的新画像,就来得越猛烈,谁让他们留下那么多虚伪的图像供人恶搞呢?活该!那些忙着给自己立碑树传建牌坊的人民公敌还不警醒?…【我来说两句


卡扎菲雕像倒掉:脑袋被人民踩在脚下

   卡扎菲像老鼠一样逃离了首都。卡扎菲英姿飒爽的雕像,被人们打倒在地,脑袋被拆了下来,用枪口对着,像个球似的踩在脚下,又踢又玩,他们再也不对它表示敬畏,而是伸出胜利的手势,喜笑颜开地合影。那些利比亚驻外大使馆的卡扎菲雕像,象征着卡扎菲与国一体和他的革命精神传遍全球,如今在保加利亚、菲律宾的大使们,将卡扎菲的雕像头朝下摔得全面开花,画像被摔在地上践踏…【详细

去穆巴拉克运动:画像消失地标改名

  开罗的大街小巷,马路中间的隔离带、临街的围墙、路旁的行道树都被粉刷一新,刷上了埃及国旗红白黑三色,就连路边的垃圾桶也不例外,而昔日随处可见的穆巴拉克画像则不见踪影。所有的地标都被换成革命的名字,政府的办公楼里,他的画像被弃之如敝履。 埃及书店里,很多关于穆巴拉克的讽刺漫画及评论集占据醒目位置,将他的形象丑化、称之为“最后的法老”等情况屡见不鲜…【详细

贪官“耻辱堂”:把他们钉在历史的墙上

    在深圳大芬村有一条贪官肖像画组装线,每张肖像画都是0.5米×0.6米。肖像画中的官员都必须是被定罪的贪官。每张肖像画上都有官员的名字、官衔、罪名和获刑情况。肖像画都是以粉色为基调,也就是百元人民币的颜色。创办者说:“这些贪官只能恶搞,我还觉得我恶搞得不够,还得厉害点。”历史上秦桧夫妇的跪像任人吐唾沫。这些贪官曾享受着歌功颂德,幻想着青史留名,如今想被遗忘都难,只能耻辱地成为丑恶的历史见证:为何贪官这么多?…【详细

 
往期回顾

殷双喜:政治图像与社会记忆

    一座纪念碑或者有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总是要使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和某种事物不朽。作为一种公共政治性的图像,它以特有的形体和手势语言将社会所留下的政治记忆以符号化的方式强化并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影响后代人的集体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大型纪念性雕塑多数由国家出资建设,占据城市广场重要空间的原因。以前苏联为例,根据上世纪90年代统计,前苏联在各地建的各类室外雕塑超过万座,最大的两部分内容是卫国战争题材和领导人肖像,苏联解体后,各联邦主体纷纷出台决议拆除苏联领导人形象。“十月革命”以来已有两次“炸碑、毁像”的潮流。柏林墙倒后,德国把列宁的雕像摧毁掩埋,后来又挖出来放进博物馆。政治人物雕像的毁坏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标志…

蔡子强:从政没有假期

    英国骚乱发生时,首相卡梅伦正在意大利度假,被拍到与太太悠闲喝咖啡的照片;副首相克莱格则陪同夫人返回娘家西班牙,顺道去了一趟法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远赴美国加州,被拍到在环球影城大玩机动游戏;内政大臣文翠珊则被传正在瑞士度假。英国政府领导层几乎陷于真空状态,难怪受到批评。同样的是,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时,布什和切尼在牧场休假,赖斯在纽约购物,这成为奥巴马竞选时绝佳的演讲题材。一场危机中,如果一开始便有人指挥若定,结果可以天差地别,这就是所谓“黄金72小时”法则。危难中民众的财务或生命遭受损害,难免蓄积怨愤,就像堰塞湖一样,民众希望寻找一道缺口把情绪如山洪暴发般宣泄出来。政治往往如此。常人能做能享受的,政治领袖不一定就可以…【详细

梁文道:场面话是怎么形成的

   仪式上的“场面话”,只不过是一组陈述的罗列,毫无逻辑和意义可言。但它措辞方便,既有现成词章,说话的人就用不着费力地别出心裁。又由于是仪式,所以演讲者的表情、声调与动作也都必须尽量跟随一套现有的规范。他们的神气应该配得上他们所说的话,因为那些话老是那么的伟大、光明、正确,他们也就得一路高亢激昂。久而久之,这些言语还有了自己的修辞美学,比如好用数字。凡是组织论点,往往得把它们套进一组数目字构成的模型,例如,“一×二×三××”、“十大××”、“一种××,三个××”。他们最关心的是一套数目能否成形,读来是否易诵。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结合数字,于是诸如排比、反复、类比等句式也都成了惯见的措辞手段。言不由衷脱离实际,都无关紧要了…【详细

3D肉蒲团:毫无色情之处

  《纽约时报》发表影评:《3D肉蒲团》毫无色情之处。它讲的是软弱无用的明代儒生未央生、他长期受苦受难的妻子铁玉香与奸诈邪恶的宁王之间的故事,影片有好长一段情节都是宁王在折磨他们夫妻。未央生发现自己是个极其糟糕的情人,这段情节长而搞笑,用蒙太奇手法,呲牙咧嘴、面目狰狞地展现了未央生的早泄。这促使他投入了宁王的“怀抱”,同宁王绝世楼里的无数女子任意狎乐。情节回环突进,又激起了一番盘错相生、莫名其妙的报复行为,以及众多冗长乏味、一点儿也不色情的性情节,偶尔穿插一些了暴力镜头。它通过在众多女性乳房上做文章来展开故事,它们赤裸着、挤弄着、被舔着、被掴着、被戳着,并以放荡地方式被压在玻璃上,仿佛在说,我们能日日夜夜都如此,毫无快乐可言…

 
 

美国总统竞选海报发展史
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政治元素,海报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它像一面旗帜,在总统大选中,熠熠生辉。

林肯竞选海报:早期的竞选海报通常绘有候选人政客模样的蚀刻画像,使用木质或金属板材印刷,有时还会使用油墨着色。

加菲尔德/阿瑟,1880:他们想告知公众,而那个阶段的民众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会更加注重文字。在某些情况下,文字成为了主角。

肯尼迪海报:黑白照片,配上彩色背景和大号文字。大写印刷体标语和候选人姓名替代了19世纪晚期的蚀刻印刷中的细长草书,原色调代替了橄榄灰和日光黄。

尼克松海报:彩色照片,和全彩的版面设计,已将黑白单色取而代之。

布什和奥巴马的海报:如今简约当道。仅用候选人的姓,或许加上一句简短的宣传语,海报的美感以及可记忆性都统统交由字体和配色方案来处理了。
图片来源:大西洋月刊

《不二》:虚无之境的性荒诞

    每个写字的心中都或隐隐或明目张胆地放着一个伟岸的梦想,不管这梦想是否属于自己,更不管这梦想离自己多少光年,反正你不能抹杀我做大梦美梦的权利。华语作家一次次地将底线掀开给你看,让你看到卑微梦想主义的存在,同时也让人一次次无言以对。该书不但挑战性描写禁忌,更挑战了宗教、伦理等宏大命题,但这正如一场壮观的革命一样,命是被你革了,但你并非就此再建立什么,这就是一种虚无的快感。《肉蒲团》服务于手淫,《不二》服务于意淫。这种意淫式的描写让人分不清是科幻还是魔幻,作者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抖机灵和一语中的式的调侃、幽默上,而非高深地构建一种境界…

《1989年的革命》:克格勃的浴室阴谋

    在热气蒸腾的屋子里,这六位官员浴巾裹身,喝了些伏特加和苏格兰威士忌后,他们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终于琢磨出一个推翻现政府的计划。对于这些大腹便便且半裸着身子的合谋者来说(其中不仅有王牌间谍、政府总理还有国防部长等其他官员),他们所下的赌注不可能更高了,他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政变行动的策划者一致认为,软弱而无骨气的苏联总统和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必须下台走人。一支克格勃部队将把他无限期地监禁在他海滨的别墅里。其他人则留在莫斯科,准备接管权力并且在遇到挑战时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他们还制定了一份应该立即逮捕的200人名单,名列首位的是叶利钦…

《独立书店,你好!》:扒扒各地的人文书店

    本书全面描述中国各地人文书店,即文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由各地的作家学者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多年观察来描绘和展现各地人文书店的生存状态。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从书店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一个地区的发达与否,也不是单靠经济指标证明。灯火楼台的不夜城,理应有数盏书店的灯光照亮她的现在与未来。我无法想象一个永不读书的生活,也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书店的城市。正如该书前言所说:“一座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独立书店。”王府井那样的书店只能说是超市。

《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

   作者赫费是当代德国最著名的法哲学家。他的政治正义性是指法和国家的道德,是判断其合法性的准则。他批判了两种对法和国家道德怀疑和反对的思想:一种是实证主义,它认为对法和国家的道德评价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承认有合法性问题。而另一种是无政府主义,它更加彻底地反对任何法和国家,反对任何统治。相对罗尔斯的分配的正义,他阐述了并非纯粹经济交换的正义,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涉及精神利益,如保障、权力、认同、自尊等,特别是人的行为自由,“自由的限制换得自由的保障,对自由的放弃换得自由的权利”。他既不无视法和国家的道德,也不抱乌托邦幻想,而是探索它的实践价值…

 

“姿三四郎”走了

    《血疑》《姿三四郎》《阿信》《排球女将》……曾经的日本经典电视剧,陪伴一代人度过了“苍白”的年华。姿三四郎的扮演者——竹胁无我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观众,当初央视播放《姿三四郎》时,正逢当天北京大面积停电。供电部门特地多供电一小时,为的不是别的,只是让大家一集不落地看到该剧。他对柔道不懈追求的精神,被人们奉为那个时代的英雄,剧中的美好,一辈子回忆。

 

南希-韦克:头颅值500万法郎的二战间谍

   她生于澳洲,闯荡于欧美。她作为记者在维也纳见到了希特勒,她说希特勒长得确实好看。然而才转出街角,纳粹党徒就当着众人殴打犹太人,肆无忌惮。像两幕戏同台叠加上演。法国沦陷,她加入了抵抗阵线,帮助法国人逃亡西班牙,搭上了丈夫的命。她跑到丘吉尔的特别行动处脱胎为军人,其枪法和格斗术令男士汗颜。她是二战中的十大间谍之一,绰号“白鼠”,纳粹悬赏500万法郎要她的人头。

 

南希的法度

  活足了98岁的南希,一生只按自己的法度行事。成为上尉之前,她是马赛豪宅里优渥的师奶,拿手好菜是17种鱼一起熬出的汤。她为了不让女战俘,遭受男军人们的暴虐,下令让她痛快地死。她嫁给了大他14岁的花花公子,却一起当了英雄。她在盟军里作风强悍,让以为她不过是派来帮前线煎火腿蛋的游击队大为震惊。一次,为了修复与伦敦的电码通信,她骑单车72小时内狂飙800公里,其间闯关多个纳粹冲锋队的兵站。战后,两次回国参政都失败,她不习惯取悦大众。大把勋章都换了酒钱,她就是这样。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王德民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