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关于麦乐鸡使用食品添加剂符合中国国标的回应,并没有让人们对它的指责停息,这一回应似乎可以入选公关失败的经典案例。其实,已经被食品安全搞的神经紧张的中国消费者此次“刁难”麦当劳实在没有必要,因为罪魁祸首是已经不合时代发展的国标。只有制度健全了,人们才能吃得放心…【详细】【网友评论】
![]() |
麦当劳,国标不是挡箭牌 | ![]() |
![]() |
祸起美国,中国消费者很担心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组织的研究发现,美国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玩具泥胶的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同时还有化学成分特丁基对苯二酚。该报道同时指出,特丁基对苯二酚是从石油中提炼,用作植物油与动物脂肪的防腐剂。当人体摄取1克该物质时,就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等副作用,甚至会感到窒息和虚脱。这则新闻引起了国人的担忧,随后麦当劳公司表示“含量完全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详细】 |
麦当劳抬出国标应对忽略了中国国情 尽管,麦乐鸡中添加的“神秘”佐料有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乃至若干专家的“安全承诺”,但是,对于已成食品安全“惊弓之鸟”的国人来说,怀疑一切权威已经成为习惯。所以,麦当劳抬出“国标”来应对消费者和社会舆论,几乎是完全忽视了中国国情。因为,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已经通过“人肉实验”而知道了,所谓的“国标”只是一张白纸。其既在现实中缺乏对不法企业的有效约束,而且内容陈旧而宽松,没有考虑到当代人敏感的神经。事实上,没有与时俱进的“国标”已经被民众看做是不法食品生产商的“帮凶”。尽管,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却是大众心态的真实反映。 |
对麦当劳的批判源于烹饪知情权缺失按理说,中国人每天都在吃地沟油,都在吃药残超标的蔬菜、水果,而众所周知,这些东西的危害要远远大于麦当劳的“佐料”。而且,与那些小商小贩以及国内的不良食品企业相比,麦当劳是一家更加负责任的企业。大家本来不该厚此薄彼,不该一边吃着地沟油,一边又指责麦当劳。其中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吃的东西不能有毒”这一古老的信条,另一方面又或许在于,“明知有毒而吃”与“不知有毒而吃”的本质区别,所以,很多消费者不能容忍的是,他们对麦乐鸡的烹饪缺乏知情权。然而,不论基于那样的一种理由,如今诸多消费者的极端表现,皆难以说是理性行为。而这种非理性的表现,恰恰也正是一个社会心理事件的应有特征。【详细】 |
![]() |
国标不堪令消费者心有余悸 |
![]() |
![]() |
有国标在,消费者多虑了? 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兼具社会心理事件的两面性,并非大众的主动选择,而是因为这种心理阴影主要是由制度理性的缺失而造成的。在食品安全领域,制度理性就是具体体现为国家标准,其既包括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于违犯国家标准生产者的惩罚等。但这一次,国人确实是过虑了,在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中,都允许使用这两种化学物质。只要它们的含量适当,食用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品完全有安全保障。【详细】 |
国标制度充满着荒诞性 中国的国标之所以如此不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标的制定过程中,缺乏消费者的声音。在曾经轰动一时的“馒头”国标事件中,我们看到制定国标的最后竟然是一家企业。这实质上道出了国标制定的秘密。在国标制定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话语权的不对等,也就决定了很多国标实质上是尽最大可能保护了企业的利益。而法治环境的缺失,又令那些无视国标的生产者幸福地活着。 |
国标制定缺乏消费者的声音 在很多人眼中,只有自然的产品才健康,人造的产品往往会备受质疑,而化工则往往是与毒害物质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旦得知食品中被加入化工产品,自然就对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这是对化工产品的误解。在现代社会,化学工艺已经广泛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仅在食品领域,我们已经离开不了化工产品:正是食品防腐剂的使用,人们才能够吃到保质期更为长久的食品;正是各种化学调味品,我们所食用的食物才会满足味蕾的需要;正是各种植物生长剂的使用,大面积地提高产量才得以可能。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化工产品,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样?当然,化学产品的使用必须适量,否则就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正是由于这样的因素,几乎每个国家都会针对食品添加剂制定相关标准,商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严格依照其标准进行。 |
![]() |
只有制度健全,方能吃得放心 | ![]() |
![]() |
要求当局改变“合法投毒”政策才是王道 麦当劳此次掀起大波,首先是中国的消费者经历了太多的食品安全危机,生怕一不小心就吃进不安全的食品。其次,大公司出问题满足了媒体的新闻元素。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诸多媒体在已经有权威的官方机构对这个添加剂的安全作了肯定之后,还是继续这样的报道。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