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治理网络团购,民众何以不买账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由出生于秘鲁的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获得。他身兼作家与诗人双重身份,代表作是《绿房子》、《中国套盒》。颁奖文告称,略萨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详细】【网友评论

  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拉美作家

国人最不陌生的诺奖获得者

    74岁的略萨恐怕是近年来中国读者最不陌生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早在1979年12月,系统介绍他的文章就出现在《外国文艺》杂志上;1980年,南京大学成立西班牙、葡萄牙及拉美文学研究会,略萨等“拉美文学爆炸”一代作家的作品、风格,以讲义、非出版印刷品的形式广泛流传;1981年,他的代表作之一《城市与狗》就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两年后,还是外国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他的另一力作《绿房子》,并在短短3年内再版两次。【详细

曾经影响中国的“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悄然结束于80-90年代间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热”,虽然实质上仅是个局限在纯文学圈子(尽管当时这样的圈子,范围和影响力比今天要大得多),但包括略萨在内的“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其文字和风格的确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中国作家,如莫言、格非等,都深受这批拉美作家作品及理论的启迪,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四主将”旗手的马尔克斯,而仅次于他、甚至可能与他不相上下的,正是风格变化多样、且最擅长和热衷于流派特点总结和文学创作理论传播的略萨了。

略萨:一张完全标签化的面孔

    如今的人们往往会给略萨贴上一些概念化的标签,如“拉美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作家代表”、“既反对极左也反对极右的知识分子”,以及“关心现实和政治的作家”等等,而30年前,当中国人刚刚开始接触拉美当代文学,当左翼、革命之类的名词,像今天的自由、良心等一样,是青年知识分子热衷的名词时,“拉美文学研究会”的油印讲义上,略萨早年支持“进步思想”、反对军政府暴政的事迹则被放在显著的位置上。
    然而概念化的勾勒,往往并不能真切地描绘一个复杂人物的全貌。

  作家略撒的政治生活

27岁一炮成名

    出生在秘鲁、27岁就以《城市与狗》跻身拉美顶尖作家行列的他,可谓一炮成名,这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就是这一部小说,却在短短几年间内被翻译成20多国文字。这部充满辛辣笑料和噱头,迥异于同时代其它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巨著,对秘鲁军人的寡头统治和军队黑暗面的揭露不遗余力,却又不失生动真实,在革命热情汹涌的拉美,和左翼思想澎湃的西方知识分子圈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揭露黑暗惹恼政府

    然而也正是这部作品让他第一次遭到秘鲁军政府的打压:小说被列为禁书,甚至被成捆拖到小说中的最主要场景——普拉多军校广场被当众焚毁。然而这并没能让他罢手,1973年,他的现实主义讽刺作品《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再度以鞭挞秘鲁军队黑暗面轰动世界,也再次被恼羞成怒的秘鲁军政府禁毁。
    可是许多人却忽视了另一面:秘鲁军政府并非一味打压他,而是打一巴掌,给个红枣。他的第一个奖项来自其处女作、创作于1952年的剧本《印加王逃亡记》,授奖者正是秘鲁文化部;1965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绿房子》成为又一部划时代的代表作,仅两年后,该作品获得秘鲁最高文学奖——国家小说奖,此时距《城市与狗》被当众焚毁不过4年;1975年,由他亲自任编剧兼导演的《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被秘鲁军政府查禁,但也是在这一年,他被军政府授予“秘鲁文学院院士”的头衔。

失败的总统候选人

    他曾经和许多同时代拉美作家一样,思想左倾,支持古巴革命,据说还加入过秘鲁共产党,但他在这一阶段并不似同行们那样,热衷于参加国内和洲内的抗争运动,而是舟马劳顿,在欧美各国巡回奔走,热衷于获取一个又一个名校的头衔,并在各种文化推介场合露面。
     1971年,古巴诗人赫伯托.帕迪拉的被捕,让他对拉美左翼思想幻灭,从此急遽转向为右翼知识分子,他宣称“反对极左,也反对极右”,组建“图帕克.阿马鲁自由运动”,并在1990年汇合两个主流中右翼大党(出过一位前总统贝朗德.特里的人民行动党,和基层党员众多的克里斯蒂亚诺人民党)组成强大的竞选联盟“民主中心阵线”,走上了竞选总统的道路,甚至在第一轮选举中排名第一,最终却败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黑马藤森手中。

所谓 “用笔关心政治”

    尽管此后的他仍然宣称“用笔关心政治”,鼓吹人权、自由,但在拉美知识分子圈,恰是这个问题一度让他如居火炉:1984年,秘鲁军政府在清剿“光辉道路”游击队时,曾在安第斯山区的乌鲁拉察村犯下屠杀、迫害和平村民的暴行,1993年秘鲁新政府组成联合调查委员会调查真相,略萨也作为成员之一参与其间,然而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除了略萨,所有代表都用大量证据表明,秘鲁军政府是事件元凶,而略萨却在提不出有力证据的前提下,坚持认为“都是光辉道路游击队干的”,甚至说大屠杀“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骗局”,其他委员会成员,如人类学家恩里克.迈耶、卡洛斯-伊万.德格莱格里指责他“无知”、“掩盖军政府暴行”,美国学者米莎.科科托维奇则批评他“先入为主”、“用臆想代替实证”,而他却振振有词地反驳称,同伴们理应去向“光辉道路”要人和证据,而不是挑剔其报告中的“小毛病”。

  写作生涯及私生活

产量惊人的文学巨擘

    他是一个勤勉的作家,在拉美文学巨匠中以风格多变著称。直到2006年,已经70高龄的他还推出一部风格迥异的小说《坏女孩》,产量之高、创作黄金期之长,在拉美作家群中屈指可数。然而许多研究者都指出,略萨虽然创作周期很长,但最具价值的作品却在最初的几年就写完了。略萨的中后期作品热衷于驾驭一些“自身缺乏系统知识”的内容,他晚年引以为傲的几部历史小说,不但驾驭情节手法生硬,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史料,哪些是故事。而其最后一部小说力作《坏女孩》,则被一些书评家认为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精包装山寨版”。

复杂的私生活

    略萨的私人生活也充满了多色彩:1955年,19岁的他不顾家人反对,娶了年长自己13岁的“姨妈”(舅舅的弟媳妇)茱莉亚.乌尔基迪,茱莉亚同样是个有才华的作家,陪伴他在马德里、巴黎求学,并在奖学金中断的最艰难日子里与他相濡以沫。但1964年这段婚姻告终,次年29岁的他再次不顾家人反对,娶了未满20的表妹帕特里西亚.乌尔基迪。如果仅仅是这样也罢了,1977年,刚刚当选秘鲁文学院院士、志得意满的他写出《茱莉亚姨妈和作家》一书,将前妻茱莉亚的许多隐私加以披露和调侃,并热销一时,深感受辱和受伤的茱莉亚随即用笔反击,写出了同样热销的《作家和茱莉亚姨妈》,声称要“写出略萨没说清楚的真实细节”,这桩文字公案引起热烈争议,许多同时代的拉美作家都表示,在这件事上,略萨有失厚道。

与马尔克斯的恩恩怨怨

    更有失厚道的事莫过于他与马尔克斯的恩恩怨怨。他曾是马尔克斯的粉丝,1971年他的名气已与马尔克斯并列,但其博士论文仍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为主题,一度传为佳话,然而仅仅5年后,他却在墨西哥帕拉西奥.德贝拉斯阿兹特克国家艺术馆对昔日的偶像施以老拳,打得马尔克斯鼻青脸肿。两人的友谊就此破裂,此后30年不交一语,直到2007年,略萨才以发表昔日向《百年孤独》致敬文章的委婉方式,向身患癌症、已挂笔一年的老友无声地表达了歉意。

  天才的光芒终究无法遮挡

20-30年前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

    早在20-30年前,他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之一:1965年,他的小说《绿房子》获得委内瑞拉首届加尔格斯文学奖,而他昔日的偶像马尔克斯只获得第二届文学奖;1986年,他荣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文学奖,这是西班牙语文学的最高奖,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也未能获此殊荣;1993年他获得奖金和诺贝尔奖不相上下的行星文学奖;1994年他又获得荣誉极高的塞万提斯文学奖。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拉美“文学爆炸”的代表和旗帜,迟到一步的略萨只能仰望故人背影。

如今的冷门获奖人

    如今近30年过去,“拉美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已不再是世界小说创作的热门主题词,昔日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略萨,如今却以大冷门的姿态获奖,不能不令人唏嘘感慨,并想起一句中国典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曾用心研究过中国古典和当代文学著作,甚至看过多部中国当代电影,并将其中的桥段用作文学理论比喻的略萨,是否也熟知这句孔夫子的名言?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