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奥运是四年一季的连续剧,那么,这就是风平浪静又暗流汹涌的“伦敦季”。从1984年许海峰石破天惊的一枪,到保持奖牌榜第一军团的位次,“体育大国”开始从喧嚣的赛道走向看台后的反思。诚如《人民日报》所言,这些年,随着体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延伸,人们对举国体制的关注也有了更多视角。“新时期,我们还要不要金牌?”“金牌总数再多,也不代表国民体育素质好”“得金牌的只是少数,更多的运动员退役后出路狭窄”等疑问从伦敦开始,成为中国媒体与公共舆论纠结的现实命题。
我们都在说,让竞技体育回归体育本身,这话永恒正确。确实,对金牌的过度追捧,容易曲解奥运精神。譬如对于中国羽毛球队女双队员因消极比赛被取消参赛资格一事,中国体育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就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行为确实有悖公平竞赛原则,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要深刻认识此事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但毋庸置疑的是两点:一是既然上了赛场,不为争强好胜,你来干什么?二是再怎么反思狂热与迷糊,合理合法地争金夺银,有错吗?
奥运是竞技体育的盛会,更是展示民族正能量的一个秀场。有几件事,不妨比较阅读:一者,一位叫黄侔的马来西亚歌手在李宗伟输球后,在网上传了自己的一首原创歌曲为李宗伟加油,但在歌词里,他却以福建话辱骂林丹来发泄李宗伟无缘金牌的愤懑;二者,菲利浦斯获八块金牌无人质疑,而孙杨、叶诗文的成绩却引来各种杂音,好在科学界最权威的杂志之一、英国《自然》杂志近日以总编的名义承认其关于叶诗文的报道有刻意“抹黑”嫌疑,并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道歉。更绝的是东道主英国,甚至一些媒体只播出本国的比赛。尽管英国人看奥运像度假,也尽管欧美体育强国在奥运如闲庭信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奥运竞技,仍带有强烈的“国别”色彩,成功的欢呼,夺金的喜悦,与颁奖台上的国歌国旗一道,深深渗透了民族与国家意识。
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对刘翔的反应,不少论者认为:自媒体上的各种“阴谋论”说明,体育承载不起政治、商业、荣誉的多重重压,背包前行的中国体育应该去掉包袱,回归纯净,回归大众。从精英体育到大众体育,从竞技体育到全民体育,中国亟待转身的确实还不少,但就刘翔事件而言,我们对其的关注与倾心,离不开两个背景:一是中国的体育偶像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科比受伤退赛了,贝克汉姆受伤退赛了,为什么不会像刘翔一样成为全民性公共话题?因为人家有更多商业巨星在,而我们除了姚明、刘翔等,似乎很难找到完整的巨星团队;二者,关注本身就是改变的力量,从寄望其夺金到理解其黯然离场,从重结果到看过程,从当观众到亲自玩,这种“变化”,谁说不是一种由关注生成的力量?
也许举国体制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也许体育政绩观也需要不断纠偏,但在“日本自2001年后通过了‘奖牌倍增战略’计划”等事实面前,妄自菲薄于奥运的成就与艰辛,或者藉此自轻于伦敦的拼搏与辉煌,实在不是一种理性的价值取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在伦敦、或者在北京,只要能厘清体育发展的科学路径,有一天,我们迟早能走出这份纠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