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词:以艺术之名行使权力,有着古老传统展示权威的赐字,是商家的金字招牌和官僚晋级的机会 在中国各种单位的门口或者显眼的大厅位置,经常看到就是领导的题词。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骚客要想进入官僚阶层,就得练得一手好字,自称天下出类拔萃士子之师的天子,就更得表现的书法尤其精到,不仅要精到而且要常常赐字来彰明英明神武的权威和他的存在感。 唐太宗毁掉亲手题词的魏征墓碑,题词不慎名声受损然而未来不可预测,领导当时为了褒奖、为了一展题词的风采,留下的字迹就成了昭告天下的依据,代表着领导的态度和判断。时过境迁,那些被褒奖的对象,一旦出了什么丑闻,领导的英明神武就要受到连累,追悔莫及。那些曾经靠着领导题词辉煌一时的官商,如今还留下来多少呢?经营不善甚至倒闭,让领导当初的祝福倒成了贝利式乌鸦嘴一般。像历史上最明辨是非的唐太宗,不也因为感觉魏征糊弄了自己,气急败坏地毁掉了自己亲手题词的魏征墓碑?这成了他历史形象的一块瑕疵。【详细】 朱镕基: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 前总理朱镕基就不愿为题词所累,他"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的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除了上面的原因,主张市场经济改革的他,自然懂得题词会对企业竞争带来的不公平效应,也懂得权力者不应介入到具体的商业活动当中。尽管他有四次破例题词,也算不上对工程或企业的偏袒。【详细】 |
![]() 这是同治御赐给胡雪岩的“荣成善勉”的匾额,红顶商人胡雪岩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同治死后11年胡雪岩破产郁郁而终。 |
权威人物用题词做评价,伤害市场公平竞争一方面,商家会用领导题词招揽生意,破坏公平竞争在商业领域利用领导题词来做宣传,利用政府赠送的条幅来撑台面,也已经司空见惯。工商总局2006年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发布《关于对广告中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检查经营场所张贴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片和题词的情况。通知指出,个别企业在销售点广告中借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义自吹自擂,暗示企业影响力大,严重误导消费者。这说明,领导的题词往往被利用来牟利,领导不仅是公众人物,而且是拥有资源和人脉的象征,也有名人效应。领导的影响掺和到具体商业领域,自然破坏了公平竞争。【详细】 另一方面,工商总局禁止企业利用领导题词搞宣传做广告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在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根据06年工商总局的说法:“自二零零四年起,工商总局就开始严肃查处借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义做广告宣传的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日,再次强调和重申禁令,是因为检查中发现此类情况又有所抬头。”实际上,06年严打之后,07年四部委又联合采取了相关行动。但是如今,领导的题词还是不断和商业宣传结合在一起出现,前不久上海剧协副主席余秋雨同志还为黑宝药业题词:“百般熊姿,一派人道”。【详细】 一个挑战:领导爱题词与法律禁止使用题词发生碰撞 很显然,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领导有着题词的爱好,无论是出于展示书法的水平,还是有物质利益可得,还是碍于情面,却并没有受到法律的约束。大家都知道有了领导的题词的商店肯定会比别的商店的知名度更大一点,作为逐利的商人和企业就陷入了一个陷阱,是不是应该违反法律铤而走险去利用领导的题词?领导题词成了诱因。 |
![]()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在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会治理逻辑的颠倒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被戏剧性地颠覆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的命题——这就是“生产出来就不愁找不到买主”的萨伊定理。作为权力中人,一些领导可喜欢他的“题词生产流水线”了,因为他的“书法作品”真的“不愁找不到买主”;“萨伊定理”是一种“粘性法则”——它能自动产生对自己的需求,并强力地传递出去,让索求者趋之若鹜。不受约束的领导权力,通过题词寻租,自然不难,这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是需求决定供给的逻辑规律,也破坏了市场经济对官与商边界的内在要求。【详细】 法治社会首先要明确法律是用来约束权力的 按说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应该是政府按照公民社会的需求来提供政策和资源,而不是公民社会迎合政府及其领导人的喜好,刻意制造出需求来。建设市场经济,人们必然需求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需求特权的庇护。 |
![]() 2008年3月国务院曾印发《国务院工作规则》,要求国务院领导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策,要求未经批准,领导干部不得为企业和活动题词,但并无禁止。 |
责任编辑: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