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调节收入分配,全民加薪靠不住

    全民加薪有意义没有?如果全民加薪有用,不如普遍减税,何苦收上来又发下去,徒然劳心劳力还增加损耗?政府在财务上能惠及全民的最佳做法只有一个:少收税。如果要帮助低收入者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就减免食品加工环节的各项税收;如果要鼓励就业,就减少对工资课征的个人所得税,或者减少服务业的营业税……【网友评论

全民加薪,看上去很美

收入分配改革要全民加薪?

2010年以来,由中国制造业受涨薪潮冲击开始,富士康大幅加薪,各地出现用工荒,“涨薪”成全民话题。中央也密集表态,频繁提到收入分配改革的问题。今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加薪,军官加薪千元左右,士官加薪40%;铁道部一线员工涨薪,月收入提高400元……消息传来,人民很激动,“全民加薪”提法再起。但若结合实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全民加薪不仅实现困难,实际意义也不大。【详细

加薪来源:税收还是印钞

劳动者的工资该涨。长期过低的工资使得中国经济机构严重失衡,内需低迷,增长乏力。但是,加薪的钱从哪里出?
    首选来源是税收。政府雇员的加薪来源明确,增加财政预算支出;企业员工加薪,不影响企业运作下最好的来源是政府减轻的税费负担。而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农民工加薪,要靠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三者而言,这都不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办法,原因下面详述。
    如果全民加薪来源不是税收而是印钞,就完全是个数字游戏。名义加薪部分会刚好被通胀吃掉,有害无益。

调节收入分配,全民加薪靠不住

农民工:方向错误、得不偿失

农民工加薪主要受益于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上升,但这涉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做决定让企业买单,另有危害在内:雇佣农民工的绝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本身就利润极薄,这些年一直在为生存挣扎,大多数已经榨不出什么油水来了。将加薪的压力放到这些老板身上,很可能是搞错了方向,最终还可能搞杂了经济,受害的还是广大底层农民工。【详细

企业员工:劳心劳力、效率不佳

给非政府工作人员不叫加薪,叫政府用人民的钱给人民发红包,表面上有利于纳税较少或不纳税的社会底层。实际上,从扶助社会底层来说,定向手段更有效率,何必用火箭炮来干该精确制导导弹干的活?从总量上说,何苦收上来又发下去,徒然劳心劳力还增加损耗?【详细

南非行政主导加薪的教训

1994年,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在国有化等政治力量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被强行推高。结 果适得其反,由于企业无力承担这部分成本,黑人不得不面对失业的窘境。在国际社会解除了贸易封锁 的大好形势之下,南非的制造业投资者们反而纷纷撤资,南非最引以为豪的加工制造部门,在80年代中 期吸纳了12%的就业人口,到2000年这个数字已下降到7%。
   南非种族关系学院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南非住窝棚的人数由1994年的不到100万上升至2006年的140万,日均消费费用不足1美元的人数由200万上升到400万。失业率达40%,贫困人口占总人口43%。行政力量主导的加工资,并没有给工人带来好运。

政府雇员:加薪等同转移支付

政府加薪,是作为中国最大的雇主,向从政府领取薪水的公务员或者其他比照公务员标准执行的准政府工作人员加薪,所以这几年只会有政府给公务员加薪,教师加薪,军人加薪,不会有政府给农民工加薪一说。政府发薪发饷,来自向全民所征的税收。加薪,意味着从全民征来的税收,向特定人群(公务员、教师等)多转移支付了一部分。【详细

增加劳动者收入,减税才是王道

中国事实上已成税负偏重国家

如果说,中国的狭义税负尚可勉力负担的话,那么将税收与种类繁多的收费、基金等加总,自1998年至2008年,政府全口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从20%左右上升到32.2%,世界银行调查显示,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的国家,税收负担率应在23%左右;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中,税收负担率应在30%左右。如今,中国人均GDP2008年才超过3000美元,政府收入却已达发达国家的水平,实在是太过超前而应当调整了。【详细

减税是政府惠及全民的唯一方法

政府在财务上能惠及全民的最佳做法只有一个:少收税。如果要帮助低收入者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就减免食品加工环节的各项税收;如果要鼓励就业,就减少对工资课征的个人所得税,或者减少服务业的营业税;如果想要惠及面最广,减免增值税才是王道:不论穷富,人民吃穿用,哪一样少得了交那17%的增值税,2008年金融危机后,恢复本来已在消亡中的出口退增值税,有利于出口部门,效果是每年补贴外国消费者5000亿元以上。何故厚彼薄此,优待外国人?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李拜天
2011/03/03
NO.322
关注尘肺群体:能救一个是一个
2011/02/02
NO.321
提高个税起征点:越多越快乐
2011/03/01
NO.320
让每个学生都吃上营养餐
2011/02/28
NO.319
百思买为何在中国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