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何兵:一名教授对大学堡垒的撞击

车辆通行证:不再是教授和保安的辩论

何兵VS田维义:大学应该是个堡垒?

    12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到中国传媒大学上课,因负责联系的学生忘记办手续,何兵所乘车在校门口被保安拦住,只得步行进入学校。当天下午,何兵在微博上说:“传媒大学的保安好牛啊,学校请我给博士生讲课,联系的学生忘了办手续,一再解释都不行。学生出示讲课安排单不行。给他看我的名片不行。大雪天就是不让车进。”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则回应称,“学校保安很辛苦,他们忠于职守,而不是牛。其实校园保安和中南海保安职责理应是一样的。”“在这件事上保安没有错,感谢保安尽心尽职,也感谢保安队员们平日对同学们的热情相助!”
    何兵在微博上说:当你觉得,大学的保安和中南海保安职责一样时,我知道我们的争议实质在何处。我认为大学应当尽量开放,而你认为大学要向中南海学习。【详细

质疑很正常,谈不上特权

    很多网友认为何兵作为大学教授,在没有车证,没有办理手续的情况下,指责保安“很牛”,是凭借教授的身份诉求特权。注册为“传媒保安”的网友称“为了学生安全不得让外来车辆入内。”“北京今天初雪,您坐在车里有暖气,我们站在外面披着棉大衣。希望您理解,我们赚点钱不容易。”这种悲情对比,自然引来网友对何兵“特权教授”的谴责。
    如果回顾当时的情景,一个受到传媒大学某些学生热情邀请而来讲课的教授,在大雪天里因为没有该校的车证(自然没有),而学生忘了办理手续的情况下,想想那些焦急等待的学生,在出示了能出示的证件之后,仍然不能放行,提出一点质疑当然情有可原。当田书记提出“大学就应该像中南海”那样的时候,何兵作为一名法学教授,对这种管理制度,当然可以有他的质疑,这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权。【详细

当田书记提出“大学就应该像中南海”那样的时候,何兵作为一名法学教授,对这种管理制度,当然可以有他的质疑,这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权。

中国传媒大学校方不妨反思一下

外来授课学者当然没有传媒大学的车证

    何兵先后提供上课单和自己名片等,证明是来授课的老师,学生也一直在雪中与门卫交涉,但门卫仍拒绝进入,仅仅是因为没有他们颁发的车证,而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校门管理规定》规定,外单位机动车辆一般不准进入校园,因特殊情况或来校公务经门卫同意并登记后方可进入校园。何兵是被传媒大学请来讲课的,自然没有传媒大学的车证,这显然属于特殊情况,传媒的保安却不肯放行,这根本不是什么忠于职守,而是一种滥用手中之权,是一种官僚化。只不过是这样的规定,像极了中国的法律中的例外条文,“特殊情况”考虑的并不周到。【详细

如果传媒大学没有围墙,不在校内设停车场…

    传媒大学就一个弹丸之地,根本无法与西方那些占地广大的大学相提并论,在围墙内的校区本来就狭小局促,学生的活动空间就不足了,为何还要设置校内停车场呢?如果传媒大学内部没有停车场,我们相信何兵这样的来客也不可能指望找到一个停车位,或许他们会寻找另一处停车场,或者干脆徒步进入校园。但是传媒大学对外来车辆以及校内停车场的规定非常不明确,只是要求必须有本校的车证,这对何兵这样受邀讲课、“车到门前”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刁难,也是对邀请的学生获得授课机会的剥夺。
    也正是因为存在校内停车场,而校方有没有将校规贴出来,这才有了何兵的质疑。而在无法通行的情况下,何兵仍然步行进入传媒大学,坚持完成了讲课,这反而印证了传媒大学的“钓鱼式执法”。

相比中国大学,国外大学建有校外停车场

    如果传媒大学也像很多国外大学那样,打破围墙,在学校的周边租地建立停车场,满足校外车辆停放,把校园确实腾出来交给学生,方便师生学习交流。通过校外停车场来一视同仁地满足需要,岂不是更佳的选择?
    比如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国外某大学在校外周边建有4个停车场,专门供校外来访车辆停放,并有校车接入。
    国内大学在校内建设停车场,看起来方便自家师生的需要,但是却并不利于平衡校内外交流时的车辆停放。而且这些停车位还要收费的话,实际上就是校方在牺牲学生的便利来牟利了。如果建校外停车场,则收费来递补租地金即可,这也可算一种公平,当然对校内师生而言也是一种安全。【详细

大学毕竟是传道授业的地方,是属于师生的

    中国很多大学的校内停车场,引起了很多师生的反对。据新快报的调查报道,在广州的抽样大学中,“广大师生的满腹怨言,他们抱怨学习与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担忧校园的交通安全隐患增多。”尽管校内停车场可以通过严禁外来车辆停放,但除了让大学更封闭,交流更不便外,从多家院校调查的现实情况看,并不能有效阻止空间被占用的问题,比如行政接待的占用。

比如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国外某大学在校外周边建有4个停车场,专门供校外来访车辆停放,并有校车接入。

大学没有必要向中南海学习

大学并不神秘,可以融入社会治安管理

    从国外大学的形态看,有校门的大学其实很少,更多的大学,根本就没有围墙,也找不到校门,学校就在社区里,公交车就停在教学楼、图书馆门口,这种高度的开放,并没有影响教学,也没有给大学带来治安问题,反而为大学节约了大笔管理成本。原因在于,大学的精神,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大学的管理,就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校园的治安,也就是社区的治安,这用不着大学自己聘请门卫,而是纳入整个社会的治安管理范畴。【详细

没有必要给大学堡垒式的特殊待遇

    当大学围墙打破,纳入整个社区,其校园甬道,就是一条街道,其免费停车场也就自然不存在,乱停车辆在校园甬道,就是违反交通法规,而现在,这是交通法规管不到的角落;至于治安问题,难道整个社会的治安就不需要治理,要给学校特殊的治安管理待遇吗?把社会治安治理好,不也就治理好校园的治安?而大学的浮躁,与有无围墙毫无关系,现在有围墙的大学,不照样充满商业味以及急功近利,倒是那些没有围墙的国外一流大学,教授们走出实验室,就进入社区,却照样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详细

结语

    中南海的安保涉及国家核心安全,传媒大学还没有必要如此紧张,搞得比白宫还森严。田书记作为校方代表,学校行政部门制定的校规,他自然认为毫无问题,但是学校毕竟不是他或者行政部门的学校,而是全体师生的学校。在国外,决定大学开放与否的,应该是全校师生或代表他们的校董会甚至是社区。而现阶段,处理好校园开放的矛盾,则只需调整大学的内部管理决策机制,打破什么都是行政领导说了算的封闭决策机制和学校管理方式,建立将师生与社会公众意见纳入决策程序的开放决策机制和管理方式。这样,相信何兵也不会再说,“你说保安按章办事,能否贴出校规?”

 

中南海的安保涉及国家核心安全,传媒大学还没有必要如此紧张,搞得比白宫还森严。

责任编辑:斯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