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市场将被迫退缩近三年来中国的住房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房价冲天,涨了一倍多。许多人认为房地产市场出了问题,是市场失效了,因此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呼声极高。这就是大规模保障房出台的背景。 商品房市场将被迫退缩为了建保障性住房,政府打算大规模介入房地产市场。其理由是房地产市场失效了。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某一产品的市场失效,这时需要市场之外的力量介入,最通常的就是政府介入。按照现在的计划,非市场支配的保障性住房五年内将达到3600万套,而商品房平均每年的交房量大约为500万套。可见保障性住房将占领住房供给的大部分,商品房市场将退缩到半边天下。 住房商品化的好处有目共睹1950年,在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之后,住房遭到空前破坏,人民的居住条件极为困难,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5平方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27年后, 到1977年,人均住房面积反而降低到3.6平方米(陈杰:《中国住房事业六十年》),比解放初还减了五分之一。改革开放20年之后,到1997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8.8平方米,居住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真正的突飞猛进是在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以后,在短短的13年内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28平方米。住房商品化对改善中国人民的住房条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详细】 |
![]() 茅于轼《中国保障房政策的偏差》一文引发争议。 |
保障房政策的三个误区房价高的责任不在房地产市场 大一点的城市都有上百家房地产开发商。房价是充分竞争的,买房的人有充分的选择权。房价之所以高,不是房地产业的市场失效,而是土地市场失效。土地价格飞涨是房地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土地市场失效,又是因为土地是独家供应,而且供应方是政府。没有人能够监督政府,它又有强烈的利润动机,无节制地推高地价,使得房价跟着无节制地上升。这才是房价高涨的真正原因。 普通人买不起房也不怪房地产市场 另外一个认为房地产市场失效的理由是,房价与百姓的收入水平完全脱节。普通的工薪阶层一辈子的工资也买不起一套房。价格和购买力分离,这个市场只能靠特殊高收入家庭来维持,显然是一个不正常的市场。为了纠正普通人买不起房的问题,政府应承担起为普通人买房的责任,提供低价的保障性住房。
可是,按购买力分配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光是住房如此,一切商品都如此。有人买不起就认为市场失效,是毫无道理的。 保障房不是为了保障普通人住房和一般商品有所不同,住房是必需品,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每个人都该有住房,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如果有人因经济困难而住不起 房,政府有责任提供能过得去的住房,这就是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来由。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缓解住房上的不公平,是让最困难的人也能有起码的房子住, 并不是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房。普通人现在买不起将来应该买得起,实在买不起还可以租房。 |
![]() 一直支持保障房制度的任志强也对现行政策不满。 |
最需要保障房的人一直被忽视至今没有明确保障房对象 政府近两年强力推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运动,但至今也没有一部法律,甚至一部法规性文件说明什么是保障、什么是应保障的对象。于是拆迁房进入了保障、棚户区改造进入了保障、公务员分房(低价购房)进入了保障、教师进入了保障、定向安置进入了保障、廉租房中出现了奔驰车,公租房成为了单位的福利分房…… 无视城乡差距 最困难阶层被忽略 保障性住房的对象不是中等收入的普通人,而是住房最困难的人,现阶段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相比之下,他们的住房条件最差,他们应该是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对象。但是目前的政策,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被排除在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对象之外。结果是中等收入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房价补助。受损失的是国有土地的流失,而且流失给了并非最困难的人。所以这个政策没有缓解住房的不公平,最困难的人没有得到改善。
现行政策加剧了住房不平等由于保障房政策目标存在重大失误,实施四年来不但没有缓解住房的不平等,反而加剧了这方面的不平等,而且还造成大量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更为糟糕的是,它恶化了商品房市场的环境,将来如何恢复这一市场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详细】
|
![]() |
责任编辑: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