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出过国的人都会有帮亲戚朋友带东西的经历,这种旺盛的需求甚至催生了一门新的行业——国外代购,许多商品国外价格远低于国内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许多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货物,不管是国际品牌还是国内自主品牌,售价都比在国内低,这是为什么呢…【详细】【网友评论】
![]() |
价格外低内高源自“中国模式” | ![]() |
![]() |
自主品牌也兴价格“外低内高” 从比较流行的产业链观点来分析,贴牌、代工、品牌效应等等,似乎可以解释商品价格为什么外低内高,这也是很多人赞同的观点,于是也就顺理成章的提出所谓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种学究式的理论判断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至少可以勉强解释为什么外国品牌产品价格外低内高。但在大量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同样存在着价格外低内高的现象时,这种解释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详细】 |
“中国模式”决定商品价格必然外低内高 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便我们大部分商品实现了中国创造,商品价格外低内高的现象是不是就会消除呢?答案是否定的。“外低内高”的根源不是因为中国处于产业链低端,而是中国模式决定了商品价格必然是外低内高。
|
政策优惠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内外迥异为了鼓励出口,可以观察到的政策优惠大致集中在大面积的出口退税、广泛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多重奖励出口企业这样几个方面。这些政策效果无疑是巨大的,也带动了经济、财政收入和就业增长。但是,正是这样的鼓励政策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内外迥异。【详细】 |
![]() |
国内贸易环境难比国际环境 | ![]() |
![]() |
作为WTO成员国,国际贸易环境已得到改善 这的确很难想象,在国内媒体随处可见贸易战、非关税壁垒这样的新闻,国际贸易环境似乎应当相当恶劣。其实不然,作为世贸组织(WTO)的一员,中国享受到了绝大多数成员国权利,加之中国政府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努力颇多,总体上国际贸易环境处在持续改善的历史时期。》 |
行政审批程序和投资限制推高国内销售成本相反,国内贸易环境近些年改善发而没有那么显著。虽然国内贸易已不存在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原始的地区性和行业性壁垒,但壁垒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大量的行政审批程序和投资限制,这是推高商品国内销售成本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鼓励出口,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所需承担的税负往往高于国际贸易,这从另一个方面直接推高了商品成本。 |
交易信用缺失、流通渠道不畅倒逼厂家出口有人会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如环保、安全等壁垒,但国内的这些壁垒有不同于此的一个中国特色,那就是难以琢磨。无论多么严格的环保标准或者是安全标准,只要是清晰而透明的,中国企业几乎都能迅速的适应。而国内贸易所遭遇的问题往往让人难以启齿、不能明言,只有个中人才知道真正滋味。例如烟草、食盐专卖制度,尽管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它依然顽固的存在着,不是么? 此外,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交易信用缺失等,使国内厂家更希望出口,因为这毕竟可以确保钱货两清。【详细】 |
![]() |
地区竞争是“中国模式”的要诀也是软肋 | ![]() |
![]() |
出口越多,地方实惠也越多 遗憾的是,地区竞争妨碍了这一点。毫无疑问,地区竞争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地区竞争也妨碍了国内贸易环境改善。
|
各地区完全敞开大门往往意味着既得利益损失
而国内贸易则不那么简单,一个地区单独向其他地区、各个行业完全敞开大门往往意味着损失,这是改革初期野蛮壁垒存在的动因,更是现在隐蔽壁垒存在的主要动机。各地区在国内贸易中最热衷的是引进垄断性行业或者央企可以证明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山西煤炭行业的国进民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地区竞争是中国模式的软肋所在
地区竞争是一把双刃剑,是中国模式的要诀也是其软肋所在。表面上看,地区竞争促进了经济增长,各地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积极努力。但是,这种增长冲动来源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普通百姓利益最大化。经济增长的主要成果因此也并没有惠及大多数人,是最典型的有增长而无发展。在这种增长模式下,出现商品价格外低内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