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的国际政治危机科特迪瓦到底出了什么事? 2010年12月10日,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特别会议宣布,暂时中止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的成员国资格,此前3天,另一个区域性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也作出相同决定,非洲当地媒体预计,“如果危机持续”,联合国安理会也可能采取相似的施压行动。那么,科特迪瓦究竟爆发了怎样的危机,以至于各大国际组织要如此兴师动众?【详细】 |
“双总统”的闹剧 原来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件天下奇闻:参加第二轮总统选举的两位候选人,现任总统、代表科特迪瓦人民阵线(FPI)的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和前总理、代表科特迪瓦共和联盟(RDR)的阿拉萨尼.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在同一天(12月4日)宣誓就职,声称自己是这个国家的总统,尽管美、法等大国和非盟、联合国不断施压,要巴博退位,让瓦塔拉接班,但巴博毫不买账。列强公认的“合法当选总统”瓦塔拉,只能暂时屈就于高尔夫酒店办公。 【详细】 |
选举争端不仅仅是选票那么简单 表面上看,这仅仅是一场选举争议:12月2日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CEI)的初步统计结果,后者宣称瓦塔拉获得54%选票,巴博46%,胜利者是瓦塔拉。随后,科特迪瓦宪法委员会(CCI)宣布现任总统巴博得票51%,超过前总理瓦塔拉的48%当选。瓦塔拉对此不服,认为宪法委员会宣布北方9个瓦塔拉支持者集中的省选举无效,导致结果逆转,而这种做法是作弊行为。但争端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可谓说来话长。 |
经济奇迹背后是宽容的民族政策“法兰西后花园” 科特迪瓦原本是法属西非里一个不富裕、不起眼的殖民地。当二战之后,西非法语区最被看好的新兴国家,是盛产黄金的几内亚,而不是科特迪瓦。然而这个看似潜力不大的西非国家,在独立后却取得了令人炫目的辉煌成就。自1960-1980年,该国GDP翻了22番,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与经济繁荣相伴的,是政治的稳定。独立后的20-30年间,科特迪瓦国内一直平稳,和整个黑非洲动荡不安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因此,90年代初,科特迪瓦被国际社会称为“黑非洲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尺”,法国人更是将这个曾经看不上眼的前殖民地,亲昵地称作“法兰西后花园”。 【详细】 |
在非洲,一个人首先属于部落 一片赞誉声中,人们忽略了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即科特迪瓦的繁荣来自稳定,而这个稳定是有原因的。由于民族国家概念形成很晚,在非洲,一个人首先属于本部落,然后才属于国家,甚至许多非洲人至今只记得自己属于哪个部落,而不记得自己属于哪个国家。由于殖民时代后遗症,一些民族和部落被划分在不同国家,他们的成员往往更亲近同族的“外国人”,而非异族的“同胞”。在新独立的国家里,如果有某个民族人口居于绝对优势,其它民族人口较少,或各民族人口虽然都不占绝对优势,但存在一个优势明显的部族,那么不论采取怎样的政治制度,这个国家的政局都会比较稳健;反之,若国内存在几个关系紧张、实力旗鼓相当的部族,且这些部族分布跨越国境,或国内部族众多,没有任何一个部族实力明显占优,都可能形成频繁、长期动荡的格局。 |
69个民族与4个族系 独立时的科特迪瓦,恰拥有一个不错的部族平衡格局。全国共有69个民族,且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4个族系:西南的克鲁族系(Kru),西北的曼迪族系(Mandinka),中部和东部的阿肯族系(Akan),北部的沃尔特族系(Voltaic),其中阿肯族系人口比例高达52.4%,占了绝对多数。这种部落力量平衡让开国总统菲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t-Boigny)这个阿肯族系代表平平稳稳地连任7届,做完33年总统寿终正寝,而并未遇到强有力的挑战和争议。
|
博瓦尼总统的民族宽容政策 由于阿肯族系的优势地位坚如磐石,总统博瓦尼敢于对其它部族采取宽容、接纳的政策,且科特迪瓦独立时人口只有800多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十分严重,博瓦尼仿效当时法国,采取了吸引、接纳周边国家移民充实本国的政策,大量经济相对贫困邻国的国民纷纷前来繁荣富足的科特迪瓦打工,许多人就此定居、入籍。 |
民族融合不力引发一场场内战外国同族移民来了由于经济繁荣、劳动力需求和宽松的移民政策,大量移民成为新科特迪瓦人,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贫困的邻国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这些人多数属于曼迪族系和沃尔特族系,许多是穆斯林,他们的涌入,一方面增大了科特迪瓦人口基数(1995年大选前科特迪瓦已有1400万人口),另一方面却改变了部族力量平衡:1995年,阿肯族系人口比例已降至41.4%,和曼迪-沃尔特两个关系较接近族系人口比例之和相较,已无明显优势。 |
“科特迪瓦化”(Ivoirité)运动:看似求认同其实是歧视 对此感到不安的贝迪埃随即推动了“科特迪瓦化”(Ivoirité)运动,要求国民强化“科特迪瓦国家认同”,但这个“国家认同”却是有歧视性的,四大族系中人口排名第二的曼迪族系,因许多人自己或父母出生在国外,被排斥在“科特迪瓦化”进程外,90年代中,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西非内陆国家爆发重大灾情,许多灾民涌入科特迪瓦北方,这些人多为沃尔特族系,贝迪埃歧视的矛头又对准了沃尔特族系。1999年,通过军事政变和街头运动当上总统的阿肯族人巴博却继续“科特迪瓦化”政策,排斥两个北方族系和移民,他所面临的形势更糟:选民中的26%本人或父母一方来自境外,其中绝大多数为曼迪族系或沃尔特族系,56%来自布基纳法索,这些人和原本就住在科特迪瓦境内的同族聚居在北方,并大量移居阿比让打工,让阿肯族系的“江山社稷”摇摇欲坠。 |
民族高压政策终于引发内战 巴博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两大族系的广泛不满,2002年9月19日,科特迪瓦内战爆发,来自两大北方部族的军官、士兵和武装民众同时袭击阿比让、布瓦凯(Bouaké)和科霍戈(Korhogo)三座城市,占领后两座城市,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骚乱。从此时直到2005年5月18日,科特迪瓦内战打打停停,双方都损失惨重。2005年,双方开始和谈,几经周折后在2007年3月4日签署和平协议,双方组成联合政府,巴博任总统,发政府武装“新军”首领索罗任总理,并最终商定2010年举行大选。 |
阿肯族系:人少了,选票也少了 然而在这期间,科特迪瓦的部族平衡再度发生倾斜。1960年刚独立的科特迪瓦仅有不到800万人口,1995年已达1400万,2001年达1750万,2005年达1810万,如今则估计超过2200万,其中阿肯族系比重已低于40%,沃尔特族系和曼迪族系则分别占16%和27%,两者相加为43%,反超了阿肯族系,且在此期间,科特迪瓦穆斯林人口突破40%,远远超过了独立以来历任科特迪瓦总统所信奉的、罗马天主教徒人口。很显然,新的格局中北方已略占上风,但优势微乎其微,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变盘,因此双方为了赢得大选各显神通。 |
“双总统”代表的是南北对峙的三大族系“9.19”政变瓦塔拉并未参与,停火后他和族系相近的“新军”拉关系组成了声势浩大的共和联盟;而巴博利用自己是现任总统布莱斯.孔波雷的旧交,试图分化共和联盟的统一战线。说到这里,12月4日的一幕就不难理解了:巴博的“宣誓就职仪式”,嘉宾不是将军就是部长,基本上都是阿肯族系人或政治盟友,而“外宾”则只有遥远的安哥拉和黎巴嫩大使,因为周边国家大多和两个北方族系沾亲带故;瓦塔拉的“宣誓就职仪式”上有“新军”将领瓦陶撑腰。说到底,尽管“双总统”都在阿比让宣誓就职,但他们所代表的,其实正是目前南北对峙的两派三大族系。 |
科特迪瓦的明天会怎样?不论谁下台,问题都不能得到最终解决 不愿参加政变而宁肯避难的瓦塔拉政治头脑清晰,对总统府志在必得,且得到国际普遍支持;巴博实力尚厚,且相对于派系复杂的反对派,他这一边基本阵脚稳固,如果巴博执意坚持,“双总统”的局面可以僵持很久。当然,在国际社会软硬兼施下,迫于内外交困的巴博也许会选择体面下台,但即便如此,问题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或者干脆说根本没有解决。 |
人口不断增长,矛盾还将激化 造成科特迪瓦由安定、繁荣走向动乱、分裂的,是部族平衡的变化,如今两派势力背后的部族力量旗鼓相当,他们在战场上杀成平手,在选票上也战成僵局。不论联合国、非盟,还是法国外籍军团的飞机大炮,他们最多可以改变政府构成,却无法改变人口结构,如此则僵局未了,隐患依旧。
不仅如此由于宗教和传统的关系,北方各族系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南方,未来前者因人口的膨胀将要求更多话语权,后者则惟恐天平继续失衡,可能会产生更强烈的“扳正”意愿,倘如此,矛盾将更加白热化。
|
族系纷争的解决之道 科特迪瓦共和国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翻版,是西非最大的单一制国家,全国分19大区、58省,采用中央集权的政体,如果目前的部族僵局继续,效仿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采用联邦制,或许不失为一条寻求部族间和平共存的良策。另一条途径则是“科特迪瓦化”,这不是贝迪埃那种片面的“科特迪瓦化”,而是通过沟通、和解和对话,淡化部族概念,在不同部族中树立共同的“科特迪瓦民族”理念,让科特迪瓦成为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条途径,西非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尝试,如塞内加尔、几内亚等,有的取得一定成绩,有的则步履维艰,科特迪瓦能否走通,恐怕要仰赖当地政治家和各部族的勇气、决心和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