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莫为高考作文“复古”叫好

  在今年江苏高考以《绿色生活》命题的作文中,考生王云飞以通篇骈体古文的方式完成,震撼了阅卷老师,专家对该文章的注释就多达4页,他也被东南大学抢先录取,成为又一个古文奇才。但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这种强调形式上时尚和个性,却不便大众阅读或者不能文以载道的写作,其价值值得怀疑。至于由此联想到国学热、复古热而击掌相庆,更是与文化平等和建设现代公民社会背道而驰。【详细】【网友评论】【注册搜狐微博参与论座话题

  高考作文写成古文引领时尚

江苏高考作文现骈体古文引起轰动

    今年高考作文江苏又传捷报。如皋学生王云飞以骈体文博得阅卷老师及媒体的一致好评。更厉害的是,王云飞不仅采用了骈体古文来写高考作文,而且还使用了大量生僻古字,不仅阅卷老师不识其中生字,连古文字专家都要查阅工具书来为这篇作文加上注释,真可谓是“一考成名”。在语文教育如今一片凋零的背景下,这位考生的文言体犹如一剂“文化复古”的强心针,既叫好还能叫座。这一“壮举”并非没有先例,在往届的高考作文中都有刻意追求古文体的做法,每每引发热论。【详细

古文奇才成高校抢手货

   犹记2001年语文高考时,一名考生以文言文体写下“赤兔之死”,不仅获得了作文满分,还赢得公众的声声赞叹。去年,湖北武汉市汉南区考生周海洋的古体长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获得作文满分,被网友封为“最牛作文”,尽管其高考总分只有370分,但最终还是被三峡大学破格录取。【详细】如今,王云飞凭借这一震撼人心的、看也看不懂的古文,成为东南大学第一个录取的学生,连北大都后悔迟了一步,真可谓一文定命运了。

高考作文的取向到底在哪?

   尽管,写作古文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一旦成为稀缺文章,也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之后的分数实惠也是不少,也不失争取破格录取的机会。更何况,现在高校也要自我炒作,用自主招生破格录取,招来一“奇才”,引来更高知名度,就像去年三峡大学就赚取了全国人民大量的feeling。我们讨厌高考作文限制体裁,鼓励考生写出多样化的文章,可是,把看不懂的古文当时尚,将会对以后的作文取向和其他考生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少数人的吹捧,脱离大众认知的作文取向意义又何在呢?【注册搜狐微博讨论高考作文话题

  文以载道,求形去神的“新八股”不可取

读不懂的古文有违考试本意

  古代骈文中,最为推重的《哀江南赋》及《滕王阁序》,用字用词都比较通俗,至少当代人能够不依靠字典而读懂。以骈文写就的《文心雕龙》,曾经详细讲过骈体文之使用。王同学这篇古文用字艰涩而立意简单,已经不适宜于阅读。阅卷老师及媒体,不应助长这种风气。尤其是语文阅卷老师,见到文言文卷子就如获至宝,自己看不懂,那是自身水平不过关,被几个生涩僻字就吓住了。高考是文风的风向标,考的是立意和思想精髓,如果连专家都看不懂,岂不失去了考试的本意?

一代有一代的文章,警惕“新八股”

   当代人写文章,首要一条就是文从字顺,利于阅读和电子化。一代有一代之文章,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当今的语文环境下,文言文只是一种文化基础,作为中国人应该掌握一二。高考文言文热,已行之有年,盖因阅卷教师和高校的态度,使得后来者对前者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这种迭起的模仿,让后来者不得不更加剑走偏锋,更加极端化,但倘若此举蔚然成风,长此以往,则又会变成“新八股”,对高考对学生而言,亦是一种伤害。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旧的文字表现形式,在作文里,形式只是居于次要地位。孔子也说,“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就是要“文质彬彬”,不能单纯地片面地追求形式。

作文更要看重独立和创新思想

   就像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和庑顶,以前确实流行,但是实在不适宜用于当代高层建筑。我们也未曾听说,英美国家作文考试中,学生有用拉丁文来写的。要是这样,韩国和日本的学生,也该用中文的文言文了。
   高考既是指挥棒,又是独木桥。导致许多学生想出各种奇招来对付考试。这就极易忽视独立思考能力而过分追求招数。中学是价值观的养成阶段,作文中应该看到学生独立的思想,这才是要紧的“内功”。岳不群虽然不齿,但是“以气御剑”的理论却是不错的。高考作文,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而模仿,无疑是一种守旧。高考要创新还是要守旧

  推崇古文来复兴国学是荒谬之路

好古和复古多是大惊小怪无病呻吟

  这么一篇艰涩难懂的古文,遭到如此吹捧与国内的国学热、复古热不无关系。许多“慕古”之人振奋:国学复兴指日可待也!这也未免让人感觉有点大惊小怪。众人皆知,“国学热”是这些年国内一大文化现象,不仅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而且在思想界里,也弥漫着一股“好古”与“复古”的思潮。他们借着抗拒全球快餐文化冲击、保护传统文化的名义,在写作文风、着装仪式、读书计划上,都刻意寻找复古的影子加以膜拜和意淫。似乎不如此,中华文化旦夕之间就会消亡。

民主普世化潮流必然要文化大众化

   这种哀叹与危机感并不是今日学者文人的新发现,也并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启蒙时代以来,西方精英文化的逐渐衰落就成为一个历史趋势,无数思想家对此表示哀叹。在这样的背景下看五四时期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我们或许就可以了解,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优劣问题,其实背后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精英主导的文化放下身段,而且进一步让大众自己生产与传播文化内容,而不以精英的文化趣味作为标准。这种看上去“反智”的文化生产,其实更为深层的动力是来自于现代民主制度普世化的需要,因为唯有承认普罗大众的文化趣味与精神世界,“平等”的价值才能得以贯彻和实现。先莫急为“复古”叫好

复古热实质与公民社会相去甚远

   扯到这里,似乎有点远离高考作文的主题,但这背后的确存在密切的联系。今天各位学者、知识分子们对“国学热”的复兴,表面上看,是某种文化危机感使然,但试想一下,五四那代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难道没有这等“撕心裂肺”的文化危机感?胡适先生写下那篇开风气的“文学改良刍议”,其本质上是要中国文化可能从语言入手,来完成自身的转型与重造,以适应现代政治与文化的大变局。却不想,当富国强兵的理想初步达成,一股股“复古潮”就接踵而至,仿佛百年前的“文学改良”,就只为荷包满满、船坚炮利。“文言”变为“白话”,本质上是要让大众百姓都能识文断字,成为“普通”但却有责任的“公民”,而不是成为舞文弄墨的文人阶层。
   因此,研究古文的志业,留待有此爱好者并无不可,但是切莫看到一高中生写下生僻古字,大家就开始莫名叫好,认为国学复兴有望,民族文化振兴可期。【国学热,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