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先莫急为“复古”叫好

来源:大众网 作者:崇森
2010年06月29日15:34

  犹记2001年语文高考时,一名考生以文言文体写下“赤兔之死”,不仅获得了作文满分,还赢得公众的声声赞叹。在语文教育如今一片凋零的背景下,这位考生的文言体犹如一剂“文化复古”的强心针,既叫好,还能叫座。

  又到今年高考时,这一风尚得到进一步发挥,江苏一名考生不仅采用了骈体古文来写高考作文,而且还使用了大量生僻古字,不仅阅卷老师不识其中生字,连古文字专家都要查阅工具书来为这篇作文加上注释,真可谓是“一考成名”。

  从这名考生角度出发,身为高中生能拥有如此古文“专长”,我们还是要给予肯定的,毕竟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众人一辞”的标准文体已经泛滥成灾,能有这样一位“有胆有料”的青年才俊横空出世,不仅能一扫“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尴尬局面,而且也让许多“慕古”之人振奋:国学复兴指日可待也!

  不过,阅卷老师与相关领域的学者对这篇作文的“兴奋感”,也未免让人感觉有点大惊小怪,从这篇文章来看,最鲜明的特色或许就是所用文字生僻,诘曲聱牙,难以竟读。但就算我们可以肯定其古文知识能力,但这类连专家都需查阅辞典才能阅读的文章,何以能得到众口一词的赞美,甚至被当作典范,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众人皆知,“国学热”是这些年国内一大文化现象,不仅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而且在思想界里,也弥漫着一股“好古”与“复古”的思潮。表面上看,全球化带来的快餐文化使得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激烈挑战,年轻人能够发明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火星文”,但却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这让许多学者顿生“文化危机感”,似乎中华文化旦夕之间就会消亡。

  这种哀叹与危机感并不是今日学者文人的新发现,也并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启蒙时代以来,西方精英文化的逐渐衰落就成为一个历史趋势,无数思想家对此表示哀叹。在这样的背景下看五四时期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我们或许就可以了解,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优劣问题,其实背后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精英主导的文化放下身段,而且进一步让大众自己生产与传播文化内容,而不以精英的文化趣味作为标准。这种看上去“反智”的文化生产,其实更为深层的动力是来自于现代民主制度的需要,因为唯有承认普罗大众的文化趣味与精神世界,“平等”的价值才能得以贯彻和实现。

  扯到这里,似乎有点远离高考作文的主题,但这背后的确存在密切的联系。今天各位学者、知识分子们对“国学热”的复兴,表面上看,是某种文化危机感使然,但试想一下,五四那代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难道没有这等“撕心裂肺”的文化危机感?胡适先生写下那篇开风气的“文学改良刍议”,其本质上是要中国文化可能从语言入手,来完成自身的转型与重造,以适应现代政治与文化的大变局。却不想,当富国强兵的理想初步达成,一股股“复古潮”就接踵而至,仿佛百年前的“文学改良”,就只为荷包满满、船坚炮利,其实让“文言”变为“白话”,本质上是要让大众百姓都能识文断字,成为“普通”但却有责任的“公民”,而不是成为舞文弄墨的文人阶层。

  因此,研究古文的志业,留待有此爱好者并无不可,但是切莫看到一高中生写下生僻古字,大家就开始莫名叫好,认为国学复兴有望,民族文化振兴可期。

(责任编辑:王德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