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公开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多处存在抄袭。近4个月以来,质疑者和挺汪者曾展开多轮交锋。近日,两封针锋相对的公开信见诸媒体,再次将这一事件置于聚光灯下…【详细】【网友评论】
![]() |
汪晖涉嫌“剽窃”的博士论文引发学界分裂 | ![]() |
![]() |
清华著名教授汪晖陷入“剽窃门” 今年3月25日,学者王彬彬在《南方周末》发表《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指出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毕业论文《反抗绝望》一书存在剽窃问题,引起学界普遍关注。 |
社科院和清华大学保持沉默事件发生距今已3个月,其间不断有学者呼吁汪晖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此事,但是至今未见回应。汪晖对上述批评迄今也没有任何回应,但他曾表态,希望能由学术界内部来解决。 |
两个“学界”平地而起 闹得纷纷扰的汪晖“剽窃事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由媒体舆论的报道演变为学界内部对这一事件的关切与具体行动。7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汪丁丁、郑也夫、张鸣等63位国内外学者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对汪晖事件进行调查,给予学界一个正式的澄清与交代。但就在两天之后,哥伦比亚大学的刘禾教授征集了海外学界80多位学者的签名信,呈递给清华大学,认为汪晖不存在剽窃情节,且将这件事情归结于媒体对大学的攻击。 |
![]() |
当学术“打假”成了打架 |
![]() |
![]() |
“局外人”为何加入这场论争? 如果细细观察这两封公开信的签名人,《中国青年报》上的公开信,签名的学者大多是本土学者,海外学者不多,且多是华裔人士,而刘禾教授所召集的公开信,则大多数是研究东亚的西洋人士,但是另外还有一些不识中文的外国大牌教授,如鼎鼎大名的詹明信和齐泽克。这次汪晖事件所涉及的相关著作,如《反抗绝望》、《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要么从未翻译成英文,要么尚在翻译过程中,这些看上去显然是这个领域的“局外人”为何也加入这场论争,背后无疑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
一份“不顾黑白,只要立场”的宣言 进一步说,《中国青年报》所刊登的公开信,其最终诉求是要求清华大学成立一个独立的学术调查委员会,来对汪晖涉及到“剽窃嫌疑”的著作进行独立审查,并没有对汪晖进行有罪推定。但是第二份公开信却直言汪晖并无剽窃情节,只将几篇辩护文章作为汪晖“身世清白”的铁证,甚至说,“我们之中有许多中国研究和亚洲专家。我们可以证明汪教授的学术诚信以及他在国际亚洲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个逻辑好比就是,因为这个人是以前没被发现是“小偷”,所以他永远不可能是“小偷”,而且因为他拥有如此的学术地位,所以任何指责他剽窃的指控都是不对的。 |
![]() |
欧美的“名”学者们,请不要滥用学术权威 | ![]() |
![]() |
“不明真相”的欧美学者想充任中国学术界的“大法官” 当年克林顿犯下“拉链门”事件,尽管位高权重,仍然不得不接受独立检察官的调查,汪晖就算是“儒林领袖”,又有什么特权足以让他免于涉嫌违反学术规则的调查呢?而且“调查”的目标只是为了澄清,汪晖先生曾大言炎炎:“此事留待学术界去澄清。”
如今有学者呼吁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来加以澄清,而刘禾及其许多可能“不明真相”的欧美学者,不仅对这样的独立调查嗤之以鼻,而且还单方面宣布汪晖无辜,似乎只要挟海外学界之名,便可充任中国学术界的“大法官”,岂不可笑!
|
华人学者想“挟洋以自重”?对于国内这些汲汲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校长们,看到这样一封堆满世界名校名录与“国际知名学者”名单的公开信,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两股战战、不知所措,毕竟相比当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日中国的底气似乎增加不少,但是对于今日国内大学而言,许多华人学者“挟洋以自重”的习气却与日俱增,甚至认为可以超越后进国家的学术基本规则,这无疑让我联想起左派学者常常指责美国的外交政策:国内一套,国外又是一套! |
欧美的“名”学者们,请不要滥用学术权威 在西方,有一个学者被指控抄袭,会有一大群学者挺身而出,在不拿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为这个学者担保。这90位大腕来自具有良好学术环境的西方,在自己的学术环境里,不做这样的事情,却跑到学术环境败坏的中国,明目张胆地做。就好像西方人在自己国家里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到了中国却可以肆无忌惮地不讲规则。这是在欺负我们中国没有规则,还是欺负我们中国的学人没有常识呢?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