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一言不合怒发冲冠的背后,恰恰是不少地方长期以来官民互动貌合神离的结果。官员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群众言路闭塞,习惯非理性爆发。近来中央重申走群众路线,也可以说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矫正。
如何看待民众的批评,如何对待群众的抱怨,衡量每一个政府官员的政治胸怀和民生情怀。
民众的批评和抱怨,并不都是和风细雨。有时,他们会以毫不留情面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带有偏激和粗鲁,让被批评者很不爽。
于是,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个人,对来自民间的负面评价持不自觉的否定态度。他们拒绝民意,倒不一定出于利益自私,也不是视民意为洪水猛兽,而是缺乏足够的民主自觉和权利敬畏。这边,你群众再认为正确,那边,他还是毫不怀疑自己代表真理。一旦脱离了等级桎梏,两者的碰撞便不可避免。
在网络舆论场,这样的现象更加显著。一方面,网民的负面语言较之现实世界要“厉害”得多,另一方面,实名官员的话语优势丧失殆尽,这就是许多官员不愿或不敢涉足微博的重要原因。
这两天发生在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身上的“微博讨伐”,便是上述现象的“精彩个案”。
作为实名认证的高官,@陈鸣明在微博上的个别言论确实出格。绝大多数网友之所以劈头盖脸板砖他,盖因为他把批评政府、抱怨现实的民众骂作“败类、人渣”。这种剧烈排斥“现实批评者”的言论,并不能因为微博的兼容并蓄而得到谅解。许多人担心,副省长既然能够在网络上公开表示对意见不同的人的憎恨和藐视,那么,一旦他在权力运用中输入既定思维,民众自由表达的权利就难免遭到重创。
这种担心并不是没道理的。监督、批评政府以及政府官员,是公民的正当权利。而打压、报复提意见的民众,则为法律、执政宗旨所不容。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官员恪守自由表达的边界,而对一般民众的言论相对宽容的原因。可现实中,权利倒置的现象并不少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言不合怒发冲冠的背后,恰恰是不少地方长期以来官民互动貌合神离的结果。官员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群众言路闭塞,习惯非理性爆发。近来中央重申走群众路线,也可以说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矫正。
碰撞含着火药味,“对骂”容易弄脏面子,但是@陈鸣明没有“逃离”舆论场,而是在反思后理性承认“监督和批评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自己“个别言辞欠妥”,承诺今后“有话好好说”。这是权力的正确走向,也是微博的良性路径。我们既然强调“让人民批评政府天塌不下来”,当然也该明白“让官员露出真性情地陷不下去”。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官和民无障碍地对话了。彼此感受脉搏,才能心率一致。如果把微博看作澡堂子,能够做到每个人平等相视,坦诚相待,不以揭人疮疤为快事,而以伪装尽去求真谛,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因此,对进入舆论场的“个性官员”,我们需要抱以宽容。没有他们的表达,就失去了观点互通;没有他们的“个性”,恐怕也就难达成社会共识。他们在私人空间的“发怒”,只要不进入权力场,就没什么可怕。而他们在公共空间的民意汲取,对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善莫大焉。
有话好好说,是每个人的言论义务。但是,官员要走在前面。期望网络世界理性,各级官员“接地气话语”就不能少。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现实不亲民,微博又何来大多数呢?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