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17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如果剔除财政补贴,2010年有17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2011年达767亿元。(12月17日中新网)
总所周知,养老保险是国家为化解公民老年风险而提供定期收入的社会保障制度。通俗和大体的讲,就是老百姓在还“年轻”,还有工作能力时,把养老保险费用按规定定期交给政府保管,然后等自己退休之后,政府再把这笔钱返还给老百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每个人都能老有所养。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就是公民与政府的一个社会契约,一种互相的信任,一个政府对公民的承诺。
现在的问题是,当这个制度出现了问题,当资金链出现了高达767亿元的缺口,这种严峻现实很容易让人们对政府的“兑现”能力产生怀疑。老百姓还依然对其信任吗?如果资金出现缺口,如果信任出现裂痕,那么,公共管理部门该如何补救?如果说补救的唯一方法,就是填补缺口。那么,一个如此巨大的缺口,该由谁来填补?用什么方式填补?这一连串的问号,都需要拉直。
笔者认为,填补养老金缺口应是责任政府应有之义。有这样一组数字,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的12%,远远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南非等其比例也在20% 以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填补养老金缺口上,在社会保障支出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有能力,也有财力,现在关键就看想不想把钱花到这件事儿上。为了填补这个缺口,我们可以扩大这个支出比例,哪怕达到20%能赶得上巴西、南非;我们的责任政府还可以压缩“三公消费”,把公款吃喝的、出国考察的、买小轿车的钱省下来;我们的责任政府可以不盖那么豪华的、动辄花费数十亿的办公楼……如果这些都能做到了,填补一个767亿元的养老金缺口,相信也不是什么难事。要知道,我们的三公消费一年就近万亿啊,我们一个豪华办公楼就可以花去40个亿啊。
更应该看到,近年来由于接连发生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事件。有的老百姓“宁愿每月自己在储蓄罐里放上50元,也不愿意交养老保险”,一项调查显示,有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公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这种不信任,可能导致的后果,一是公民对养老保险失去信心,影响到公众对缴纳养老金积极性,甚至产生拒缴危机,比如一些地方发生的农民工退保起风潮。更重要的是,国家对于社会成员作出的提供社会保障的承诺,一旦不能落实,将伤害公众的情感,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指数。
所以,养老金收不抵支、养老金缺口达767亿是一个警示。如何让让底层民众对未来充满希望,如何让养老保险取信于民,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可说是对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诚意的最大考验。笔者认为,面对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和公众信任的裂痕,一是责任政府真的应该果断地承担起偿还历史债务的责任,尽早弥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巨大缺口,解除公众对在养老保险的后顾之忧;在填缺口的同时,还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刚性的法律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比如《美国联邦刑法典》中规定了“侵占养老金与福利基金罪”,新加坡在《中央公积金法》中更是设专章规定了针对养老保险各类犯罪行为。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评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