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近日发表房宁教授《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摸着石头过河”》的文章。诚然,“摸着石头过河”是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与之相伴的、常常被人忽略的潜台词是“不争论”。这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改革到了深水区,石头摸不着了,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不仅理论要先行,争论也避免不了,这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第一,“摸着石头过河”是对文革做法的拨乱反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文革结束后,迅速终结意识形态内斗、摆脱左右之争,是恢复国家正常状态的关键。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最恰当和有效的办法,但也是权宜之计。
第二,“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脱离理论。“发展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指导原则看似经验之谈,实际上背后均有理论支撑,即古典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把经济效益和效率摆在首要位置。我们自认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无意识地已经应用了理论。但无意识应用理论当然不如有意识应用理论,因为任何一种理论是有其前提条件和局限性,无意识地应用理论往往会忽略这些因素。
第三,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寻找时机和着手点,才能掌握主动。如果都要等到问题压到眼前,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才“摸着石头过河”,可能就会错过改革的最佳时机,需要付出更多的社会成本。甚至已经造成重大损失,形成难以弥补的社会裂痕。
第四,经过30年改革进程,利益多元化成为不争事实。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不同利益间博弈和妥协的过程,因此今天的改革不可能有面面俱到的“顶层设计”,不可能形成一种包打天下的改革理论。各个利益团体都需要能使自己诉求合理化的理论工具。改革到了爬坡阶段,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下一阶段要做的恐怕会使一些既得利益者受损。改革往哪里走,公正和效率、就业和利润、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等,该怎么平衡,不同的人有不同观点。理论争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全民凝聚共识的程序,对改革有好处。
第五,理论先行,能使公众对改革期望值回到较切实际的高度。罗尔斯的正义论重视公平,边沁的功利主义强调效率。没有一种理论十全十美,自然也没有一种改革能均衡地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过去30年的改革成就,使得中国人对改革产生了一种浪漫想法,认为改革就是好,改革就是利益。改革理论的讨论,有助于大家回归现实,让公众在自我学习中进步,这比政府发动的任何政治学习都管用。
理论先行,最理想的状况是理论橱窗中琳琅满目,各个利益层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论工具,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这时橱窗里还都陈放着30年前的理论或者外国的理论,对改革决不是一件幸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理论贫乏,才会出现“七上八下”的笑话(雇工7名是搞社会主义,雇工8名即定性为搞资本主义),30年后,我们的经济产值翻了几十倍,却仍然缺乏指引我们改革的理论,这怎么都说不过去吧。(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所长)
相关评论:
不止十八大,中国经济挺过“最糟糕时期”、中日钓鱼岛争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无不为世界热议。最近这段时期,中国这个探索中、成长中、纠结中的发展中大国,它的复杂性、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对世界的吸引力展露无遗。[详细](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干”中迎接党的十八大,要积极主动地干,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历史重任。从现在起到党的十八大召开,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详细](北京日报)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详细](人民日报)
如果真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真想在任期内在推进改革上有所作为,是不会有垃圾时间的,只会争分夺秒地用手中的权力为公众谋福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越到最后越会珍惜手中的权力,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详细](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