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藤嘉一 |
相关阅读:加藤嘉一,中国造的骗子骗了中国人
宁波镇海潮渐被平,十八大安保预演正烈,微博本周前三日几乎只剩下红烧肉的味道。幸好,出了两个传媒界相关人物:前FT中文网专栏作者加藤嘉一、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王志安,使微博没有完全变成王石的后厨房。
加藤嘉一,这位曾在2008年作为留学生代表得到胡锦涛主席接见,以写中国而在中国成名的年轻日本专栏作家,本已金盆洗手,带着在中国快速镀就的金,打算去美国踏踏实实的发展。不料,却遭母国后脑勺一闷棍,被日本《周刊文春》揭出假造学历:在中国自称曾考上东京大学,但实际上并未曾被东京大学录取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个人履历也存在问题。
与他的中国“同志”唐骏等相比,加藤嘉一在被揭后表现迥异,选择了痛痛快快地承认并致歉:
“致中国友人:在本人过去公开、私下各种言论中出现过的‘放弃东大’、‘考入东大’、‘退学东大’的说法一律不属实。对于因我的幼稚与不成熟,傲慢与无知,而给大家所造成的误解与困惑,在这里,我深表歉意。我将努力改进自己,成为一个大家值得信任的人。感谢大家曾经支持我,还有批评我。请继续指教。”
必须公平地说,这是个值得肯定的态度。每个人,尤其在年轻而又得到些虚名时,大体都有过些自我夸大自我吹嘘的言行,这是人性的“普世”弱点使然。被揭后能痛快认账者,不失为一条好汉。不能因为他是日本人,又值民间对日反感情绪正烈,就否定这点。
同样,也不应单纯因为他吹了点牛,就否定他作为一个专栏作家所做的工作。
加藤嘉一在中国的写作能够获得一些热捧,其原因较多。简单说,从个人角度,他确实很勤奋,2003年来中国留学后,一直很勤奋地在了解中国。来中国时他才19岁,现在也不过28岁,但从他的文字可看出,对于中国许多事物与问题的了解与理解,他远超出同龄的许多中国人。
而从大环境讲,他的“成功”,更“得益”于中国自身存在的表达不自由,同时,外部信息与评说仍被严厉阻止进入等原因。表达的自由与对外界评价的更多了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人们的渴求。
加藤嘉一的出现,些许满足了一部分人这方面的渴求。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持续观察评说中国、中国与外部,这至少让人们感到很新鲜。这里,必须再次说这个日本“毛孩子”对中国的了解确实很深,并且有相当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否则,他很难被允许持续不断表达下来,并借这种表达既获得了对现实持批评立场的部分民间的认可,也获得了一定的官方的接受。
这种“左右逢源”的功力,即使中国人自己想练就、玩好,都是件极难的事。
总得来说,作为专栏作家的加藤嘉一,其对中国的写作是否有价值,与吹自己曾被东京大学录取这个牛,没什么关系。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他的整个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是在北大接受并完成的。2012年4月26日,加藤嘉一在华侨大学时,当其问及是否高中毕业后考上东京大学,他曾明确回答:北京大学是他的唯一母校,他和东京大学没有关系。
因此,如果非要从学历来评价他写作的得与失,那只能说是在中国北大的学习和中国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写作。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许多人并不这么看。比如《人民日报》,在此事上再次展现出其站得高看得远的一贯风范。这家中国第一党报昨晚通过官方微博就加藤嘉一学历造假,对社会提出了严厉的反思要求:
“加藤嘉一学历造假,谁最应该反思?被本国媒体曝出学历造假,加藤嘉一本人随即公开道歉,曾经追捧的媒体、昔日迷恋的粉丝,这才如梦初醒。一个前后矛盾的说谎者,为什么成功把自己装扮成“公知”,并火了近十年?诚信环境固然应该反思,浮躁的社会风气恐怕也难辞其咎。”
有趣的是,加藤嘉一,正是这份报纸极其稀有罕见的忠实铁杆读者。
成名后的他回忆起初到中国的穷日子时曾说:“我当时学中文的时候,因为没钱,只能靠非常低成本的方式来学习。我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因为《人民日报》是唯一已经不卖的报纸,所以我跟保安搞好关系,把他们不看的那些报纸拿到以后,读《人民日报》,这个过程给我带来很多的经历。”
这个习惯并没有因为他成名“致富”而改变,2011年5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仍天天看《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当然,过去是为了学中文,后来则是为了持续观察中国。
一个来中国时仅19岁,正值青春年少荷尔蒙勃发期的男子,能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天天读《人民日报》看《新闻联播》不辍,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加藤嘉一在中国能达左右逢源之境,《人民日报》与《新闻联播》等功不可没。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