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原子弹还是要裤子?
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语言说,赫鲁晓夫这样做好得很,中国因此不用欠苏联一个大人情。但在通往原子弹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苏联的技术封锁,也不是政治局内的分歧,而是更现实的国内民生。
1958年几百万知识分子被划成“右派”后,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国防部长彭德怀也被打倒了。受牵连的还有解放军的总参谋长黄克诚、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和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如此重大的变故,让一些像林彪这样怀有野心的人,明显地认识到,这是重新分配权力的大好时机。
从那之后,“大跃进”和食品危机成了禁忌,但到了1961年,领导层不得不面对此事的严重后果。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饥饿致死的情况,农业生产大幅度倒退,许多重要的指标低于1949年的水平。“大跃进”浪费了宝贵的工业资源,还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的损失令人们意志消沉。危机同样袭击了偏远、干旱和不为人知的核工业基地,原子弹的研发中断了一年之久。1961年在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业委员会会议上,要求停止原子弹开发的声音已经占了多数,领导层内部的分歧也日趋激烈。陈毅愤怒地说:“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但反驳他的人奉劝他趁早把裤子穿起来,因为“光着屁股”,“是搞不了原子弹的。”
1961年的这次内部争议与1954年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关于原子弹的谈话有相同的主题。赫鲁晓夫曾经规劝毛泽东说,中国当时脆弱的国民经济无力支撑耗费巨大的国防工业。1951-1955年之间,苏联在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上的投入,是中国“一五”计划投资总额的10倍以上。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继续原子弹的研究代价有多大,在今天是不难想象的。
从1945年到1961年,相隔16年,原子弹从纸老虎变成了毛泽东的情结之一,他显然相信,这一威力无穷的武器已经成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支柱之一。最终,国家主席刘少奇、国防部长林彪和解放军的总参谋长罗瑞卿都站在了毛泽东这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研发原子弹。与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结论不同,中共领导人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确定无疑地存在,中国的战备必须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在罗瑞卿的建议和毛泽东的首肯下,1962年,中共为原子弹工程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周恩来出任这个新机构的主任,负责动员和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复杂的合作。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