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地产的“救市组合拳”看似招数纷繁,但并非无懈可击。其副作用尤其不宜小视——除了“救市”这个鲜明的信号可能被外界曲解乃至误读之外,以投资刺激、维持宏观景气也或有饮鸩止渴的问题…… | |
随着“保增长”的局面日益严峻,政府救市手段也密集了起来。
自中央而地方,在支持出口、稳定楼市等方向上可谓各出奇招。房地产领域的若干救市政策因为利益关联者众,尤为引人关注。不过,笔者相信,政策出发点应不是专为房地产开发商群体牟利,更不应是两级政府不约而同地试图维持房价的标志。事实上,政府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期待以房地产业的投资来保持投资总量的稳定,并进而维持宏观领域的GDP增速,以期望在发展中解决和发展有关的问题。
不过,房地产的“救市组合拳”看似招数纷繁,但并非无懈可击。其副作用尤其不宜小视——除了“救市”这个鲜明的信号可能被外界曲解乃至误读之外,以投资刺激、维持宏观景气也或有饮鸩止渴的问题。
必须看到,改革三十年以来的“中国奇迹”并非完美无瑕。以经济理论衡量,“中国式增长”并非一般意义的“四轮驱动”——现实中,民间消费和私人投资一直相对低迷,而景气周期对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外贸部门的增长速度却有极大的依赖。这一方面在经济体系内部形成了虽然投资低效,但仍推崇规模至上的奇怪现象;另一方面,在经济体系外部又表现出对所谓外需增速的极大依赖;最主要的后果是,中国民众的消费力长期不振和私人投资的活力不足因属于“备胎问题”而长期被漠视,使经济成长的质量并不很高。因此,持续攀高的统计数字无法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满意度相对应。但三十年持续的高增长带来的炫目光环,很好地遮掩了上述问题和有关的质疑。
随着次贷危机爆发,来自欧美的外部消费需求骤然低落,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外贸的顺差缩减,令作为增长动力的“两只轮子”的另一组件——投资的重要性陡然上升。房地产业的重要作用自然凸显,作为传统上前向、后向关联度足够大的产业,其投资乘数确实有吸引力。
一个难以言说的秘密还在于,从过去的经验分析,拉动房地产业更事关来自地方财政渠道的投资支出水平。最近十年来,地方财政赤字不断上升,2007年已达1.45万亿,这意味着地方必须要依赖于中央的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才能够达到预算平衡。目前,土地出让金占中央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已达到80%,意味着地方预算外投资的下降将大部抵消中央财政支出的刺激效果。平心而论,这一现状已经化解了中央财政投资的大部分效力。而如果通过居民住房投资、开发商基建投资等令房地产市场保持热度,则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就能够保证,将有利于提高地方的投资意愿。由此看,在两级政府均无法掌控的外需“熄火”之后,房地产及其投资颇有“最后一根稻草”的意味。
但必须承认的是,正常的经济体是各部门和谐平衡的。美、欧的金融体系崩溃很大程度上即起因自虚拟经济的“空涨”,具体而言是消费、投资部门冒进,而实体经济萎靡。这些中心国家依靠“铸币税”的“霸权”尚不能仙福永享乃至一夕而溃,更佐证了“四轮驱动”是“稳健增长”的核心价值。
作为政策受众和观众,我们能够理解系列救市政策的必要性。但因为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增长是有可能挤出正常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投资的,是有可能挤出民众生活、教育、医疗等领域所必需的消费的。所以,至今为止的世界经济史上,大国之中从没有依靠"盖房子"把国家带进现代化的案例。沃伦-巴菲特讲过,“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诺亚并没有等到雨天到来才去造方舟。”既然多数人都已经认可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需要调整,且依赖投资和外贸的增长模式需要转变,那么延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其实并不明智。
笔者认为,房地产业的投资复苏根本不值得信赖。特别是在当前有关产业需求、预期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救房市”的副作用更不可低估。当下,对应的预防性、补充性手段不可或缺。特别地,系列减税之外,也应适时启动和私人投资、消费有关的退税计划,从根本上降低民众的不安全感、提升可支配收入水平。谑而言之,刺激楼市顶多是政府和开发商“双赢”,而刺激消费才可能获得“多赢”的结果。
(作者为搜狐特约评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