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笔者记得不错,本杰明·狄斯雷利曾经幽默地说过,“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谎言——谎话,弥天大谎,还有统计数字”,所以,我们期待统计当局能够善用统计工具与技巧,给我们提供更多、更有参考意义的数字。 | |
每次统计局公布职工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情况,几乎都会引来公众或明或暗的质疑。确实,较之那个很有些晃眼的涨幅,包括笔者在内的身边多数人,都隐隐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数据,与民众感受存在不小的差距,事实上,不仅没有起到鼓舞大家伙儿信心的作用,反而间接打击了部分心理脆弱群众的工作热情。
关于数据的讨论也不令人满意。颇有些人用“平均”这个术语来发泄私愤,其实“平均”数据无错,也是国际通行的统计公报范式。
如借口兄弟们之所以在平均线下方,完全是因为某某人收入绝对额过高且“他们”相对占人口比例过少,一个好好的关于增进收入统计科学性的问题,倏忽间推广成了有关“仇富”命题。
特别在当下,中国的“财主”普遍面目不清。普罗大众仅掌握一点有关上市公司高管收入的公开信息,果真贸然启动对这些企业管理者的收入争论,并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据,也并非足以推动收入分配体制问题解决的有力切入点。本质上,平安、招行等若干代表性的争议高管也仅是体制内的打工者,他们的收入与某些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比起来不值一提,不应作为讨论重点。
真正的问题是,每年披露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数据实在缺乏必要的信息含量,或曰属于没有营养的信息。从这些绝对数据数据,看不到结构特点,只能看到不断攀高的“喜人”景象。根据笔者收集的信息,同是在今年上半年的区间内,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54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3.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相信全国多数人都同意并相信,上述三个经济区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在这些数据背景下,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4%的数据实在显得突兀和不好理解。
因此,收入分配的有关数据需要像消费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价格指数(PPI)一样,进一步推出更加清晰的结构分布数据序列。民众需要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哪些地区的收入增加快,哪些地区的收入增加慢;哪些产业的就业者分享了经济景气,哪些产业的就业则承受了周期的压力。没有这个数据基础,即便个别政府单方面释放出诸如“分红包”之类的政策善意,也很容易演变成集体哭穷的闹剧。对中央政府而言,推出具体转移支付政策之前,也需要调整利益平衡的基本取向。
在2008这个“最困难的一年”,对升斗小民这类微观主体,最忧心的事情莫过于收入能否追的上CPI。事实上,也正因为CPI有细分的结构数据,我们才得以了解,同是在今年上半年,食品类价格涨幅20.4%,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2%,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从吃饭、住房的基本需要来看,即使我们承认统计局在全国采样的平均数,貌似我们仍然觉得吃不起肉、买不起房。
所以,不宜仅用增长超过CPI这种似是而非的数据结论来强调成绩。接下来,有关统计数据的改进至少应包含两个层面:首先,需要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来更细致地刻画居民的实际收入状况,方便政府关注那些身处弱势行业、弱势地区的居民利益;其次,需要比照国际惯例,通过行业新进入者的收入状况,以及分区域的短期失业者收入与低保家庭福利水平,框定需要特别利益倾斜的群体。
让最弱势的群体生活得有尊严,应作为中国现阶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施政基础。如果笔者记得不错,本杰明·狄斯雷利曾经幽默地说过,“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谎言——谎话,弥天大谎,还有统计数字”,所以,我们期待统计当局能够善用统计工具与技巧,给我们提供更多、更有参考意义的数字。
(作者为搜狐特约评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