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温天,市民乘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可谓备受煎熬。应市民之邀,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体验之后,邵建林局长承诺将尽快将非空调车换掉。按照目标,到2015年夏季,公交空调车运营服务将在市区范围实现全覆盖。令苏州市民欢心的是,局长的承诺,让“蒸笼车”提前一年更换结束。(8月15日《扬子晚报》)
管公交的交通局长应市民之邀体验无空调公交,“满脸流汗”后承诺“提前换车”,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万元邀市长坐公交”的旧闻:深圳某市民乘公交连续等来11辆车都因过于拥挤被拒载,在网上发帖愿出一万元请主管副市长坐公交车体验乘车之苦。深圳当年被邀的副市长有没有去体验公交我们不知道,不过苏州这位交通局长在被市民邀请后,倒是真的去体验无空调公交车了。仅从说到做到这一点看,交通局长体验公交值得肯定。
但是,很多网友都在说:管公交的偶尔体验一下公交,难道也该是“大新闻”吗?管公交的从来不坐公交不知道公交,才应该被大力报道呢。这样的舆论质疑显然很有道理,管公交的官员理当是公交的常客才对;即使市民不邀请也应该主动去亲历去了解。否则,偶尔体验一次公交车,怎能不被公众“误读”为作秀呢?
官员应该具有躬身亲历的意识,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阅读下属送来的报告文件,更应该亲自去体验社会民生之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唯有亲自经历过的,感受才会更加深刻,问题意识才会更加具象,政策制定才会更有针对性。交通局长体验了一次无空调公交,就能让“蒸笼车”提前一年结束,我们固然仍可质疑“为何局长体验一次就能提前换车”,但不得不承认,这里面也体现出官员亲历的价值。
在现实行政语境下,很多公共问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与责任官员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足紧密相关。与此同时,在现行权力机制下,权力官员亲自过问的一句话,往往胜过成堆的红头文件,乃至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法治”与“人治”的大问题,但是官员走近民众通过亲身体验而不是报告文件来感知民生民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是解决很多民生问题的前提。像更换无空调公交车这样的事情,其实公交司机和乘车市民已经“满脸流汗”很久了,只不过交通局长没有体验过“满脸流汗”的痛苦,所以非空调公交车就不能被换掉。某种意义上,交通局长坐公交,不应该只是“体验”,而应该是常态。在大多数的国家,官员上下班的问题都无需纳税人负担,都是自行解决,公车私用泛滥不应该继续成为我们的“特殊国情”。
交通局长坐公交为何会成为新闻?局长体验一次公交为何就能提前换车?———公众的这两点质疑,其实也是两点期待:一是要花大力气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二是官员必须亲历民生现场,知道民众的疾苦和需求,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