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北京马连道家乐福发生新的报复社会案件,一名犯罪嫌疑人持刀砍伤4名群众,其中包括两名学龄前儿童。一名女性伤者昨晚在医院不治身亡。犯罪嫌疑人是北京人,犯罪动机不详。
从陈水总,到冀中星,再到北京马连道家乐福昨天新发生的案件,事发原因各不相同,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但它们都发生在公共场所,都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犯罪嫌疑人都有制造社会轰动的动机。
马连道家乐福砍杀案的背后是否也有一个个人遭遇的不幸故事呢?很可能有。但我们必须谴责这名作案人。我们同样要谴责陈水总和冀中星,这是中国舆论急需要做的重大“补课”。
促使个人走向极端犯罪的不幸遭遇当然值得同情,各地政府必须反思那些遭遇最终激化的过程和教训,追查曾经渎职的相关责任人。这样的教训还应举一反三,成为各地政府自我警示的反面教材。
我们希望政府方面辟出专门力量开展这项工作,并与媒体沟通,让全社会相信政府方面在加紧改革,每一起极端事件的发生都对政府造成了触动。
作为舆论,每一起极端事件爆发之初,则应把对它的谴责作为第一反应,营造中国社会坚决反对用暴力泄愤或制造关注的集体态度。这是中国维护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性条件,它应成为我们最珍视的舆论底线之一。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这一舆论底线被打破了,每次极端事件发生后,都有人在互联网上为报复社会的犯罪营造同情,甚至公开为它们叫好。“官逼民反”成了这类声音对案件最常用的定性。类似、但稍作掩饰的声音还出现在一些传统媒体上。
发出这些同情声音的人有一共同思维定式:向政府施压比向极端犯罪者施压更是时下中国的当务之急,给政府施压可以不惜代价。这样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有时将报复社会者当成“英雄”来宣扬。
这是非常危险的舆论倾向。长此下去,中国反对暴力行凶的道德之堤将会垮塌,公共场所的滥砍滥杀将会得到社会的部分道德迎合。一个人只要有冤屈,只要这种冤屈可以在公共舆论中得到认同,他走向杀人放火,一次毁灭几条甚至几十条生命就不用惧怕社会对他的集体唾弃,他就有可能得到同情甚至被当成“英雄”。这是对犯罪多么可怕的纵容甚至鼓励!
中国切不可朝那个方向走去,那里是社会治理的万丈深渊。舆论需要勇敢地向着理性回归。我们需要搞清楚当一个极端反社会案发生时,我们如果不首先谴责它,而是立刻追寻作案人的悲惨故事,反思他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的,这一切对社会的明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官方需要同媒体达成共识,建立起舆论对官方的更多信任。舆论需要相信即使不在每一次恶性事件发生后都溯本求源,追究官方的可能责任,官方也会自动反思,并开动追责的机器。这样的信任会成为舆论主动调转方向、谴责作案人的强大动因。
全社会需要看到,全世界都有反社会案件不断发生,中国无法成为净土。我们需要做的是抑制它们的多发,在任何时候都不接受作案者的犯罪动机。我们目前对这类犯罪者的同情已经走得过远,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互联网几乎成了全世界这类同情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反对在各种舆论平台上公开同情、支持报复社会案的作案人,这不仅是道德呼吁,还应在法律法规上得到体现。各媒体机构和官方部门再也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持暧昧态度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