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三公消费,即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公务出国。据专家估计,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3月25日《证券时报》)
三公消费支出庞大,引发民众强烈不满,损害政府权威和形象。9000亿元的三公消费,到底是哪些人消费了?
三公消费,杜绝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该消费的还得消费。然而,近几年来的三公消费,确实过度了——10%的财政收入是个什么概念,三公消费者比百姓心里更清楚。
治理三公消费,中央颁布了许多文件,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举措,但收效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很多官员觉得“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
“症结”找到,“对症下药”最有效。比如有专家建议,构建公众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然而,治理三公消费,必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为此须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众所周知,中国的一大部分消费是官场消费带动的,在遏制官场消费的同时,必须考虑市场的健康培育。第二,禁止公款吃喝,是否会衍生新的方式来代替公款?比如,请私人或企业老板付钱。第三,三公消费与现行体制机制密切相关,治理三公消费还需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相结合,并引入全程全域的管理理念。
三公消费该治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实行“一刀切”。治理三公消费的目的,就是要让公务活动回归到正常办公场所,改变中国人所谓的酒桌上办公的陋习。只要有严格的计划、严格的审批、严格的监督、严格的执行、严格的问责,三公消费就能逐渐走上健康、正常消费的轨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