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具体何时启动、采用哪种办法都未确定,还需更多试点,再慎重研究。他解释说,从长远来讲,随着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再加上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延长劳动时间、延迟退休年龄肯定是趋势。不过,还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就业形势、老龄化预期等多种因素。(3月16日北京晨报)
关于是否延迟退休,近几年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虽说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也需人心所向,如果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很辛苦的一线劳动者持反对态度,政策的制定者恐怕要认真考虑了。再者,法国曾因延迟退休年龄发生过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并无定论。我国是否延迟退休,最重要的还是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让民众来作出理性的回答。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按年龄“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基本上是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便办理退休手续。那些学历越高,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工作时间反而越短。这显然不利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对人才来说未尽其才,对国家而言是一种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等都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退休政策应该与时俱进,有所调整。但在一个民主的社会,劳动者的工作权应该得到尊重,劳动者的休息权应该同样得到尊重。
中国有中国的特有国情。有两则报道,谈及的都是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则是:中国45至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白叟。这是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2010年9月24日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陈述供给的数据。另一则是: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了《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该查询拜访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用问卷51.3万份,是中国历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健康状况大查询拜访”。该查询拜访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况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5-50岁的高收进人群中,“生物春秋”超龄趋向较着加速,平均跨越“日历春秋”10年摆布。这两则报道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的工作压力较大,出现了未老先衰的迹象。
没有好的劳动环境,没有有尊严的工作心态,延迟退休只会给劳动者以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把出台新的退休政策当做一件孤立的事对待。工作压力过大的现象不消除,谁肯为几百元、数千元的增薪去玩命?改革允许探索甚至允许失败,但在一个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凡事得多征求民意,头脑风暴要不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