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居民陈庆霞的丈夫因搞坏路口栅栏被送去劳教所,因对此事处理不服,陈庆霞走上了上访路。她没想到的是,这个选择从此打开了她十年上访悲剧的潘多拉魔盒——丈夫被关在精神病院,儿子下落不明,自己瘫痪并被关在“太平间”里监视居住,还在窗户上贴出标语“我告饶了”。
由一个栅栏而起,由当事者家破人散、当地政府颜面扫地而终。这场“一个栅栏引发的悲剧”让人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让陈庆霞事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面对上访群众,政府又究竟该采取什么态度?
梳理整个事件不难发现,当地政府在这一事件恶性膨胀的过程中难辞其咎。陈庆霞上访,当地政府处理,陈庆霞依然不服,政府则用更强力的方式处理。陈庆霞十年的上访路虽然曲折,却基本上可以用这个规律一以贯之。陈庆霞用尽各种方式维权,这无可厚非,是正常人在感到遭受不公平时的正常反应。令人深思的是当地政府的处理方式,从最初的拘留,到绑架式截访,到劳教,再到把人关在“太平间”里。当地政府这一个比一个严厉的反制措施中,分明透着一股子压不住上访者不罢休的狠劲儿。且不说这样简单粗暴的手段是不是一个现代政府所应当为之,光看这些方式本身,就严重地触犯了法律底线。
把一件小事最后弄得不可收拾,地方政府的蛮横和一些官员对权力的滥用彰显无疑。为一点小事毁了当事人的整个生活,拆散了她本来完整的家庭,这能算“和谐”吗?把一点小纠纷弄得天下皆知,当地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能算“稳定”吗?越维越不稳,这一点在陈庆霞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按照当地领导的说法,现在的陈庆霞“有抵抗情绪,她不相信政府,现在是不论你政府怎么做,她也不认为你政府是真心,认为做这些事都是虚假的”。讽刺的是,陈庆霞当初恰恰是相信政府的——陈庆霞之所以执著于上访,正是因为她还没有丧失对政府、法律和社会公义这些词汇的基本信任,而当地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当处理无疑磨光了她的信任。如今从陈庆霞贴在窗户上的“我告饶了”的标语中,能读出的只有绝望。由信任到绝望,这个结果对当地政府来说恐怕比上访本身更可怕。
群众依法上访,说明他们还信任这个政府,为了对得起这分信任,政府应当宽容公民,而不是要求公民宽容政府。如果伊春市带岭区政府从一开始就记住这一点,陈庆霞的悲剧本来不该发生。
相关评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