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预料,元旦起实施的一批新法新规中,最惹起争议的,还是“最严交规”。而交规中最具话题性的,则是“黄灯规则”。因为新规加强了对闯信号灯的处罚力度。黄色信号灯本是用来净空交叉路口的: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在黄灯期间继续通行,未越线的不得通行。
而1日起实施的新规123号令,“闯黄灯”将被依法罚扣6分。也就是说,你胆敢或不慎闯两次黄灯,分也就“自动清零”,又该回炉了。从网上和媒体反馈来看,黄灯新规第一天,只要知晓新规要义的驾驶员,基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开个车都心惊胆战,和交通灯斗智斗勇。
即便如此,施行首日还是一度出现一些交通混乱。比如见黄灯急刹,各地追尾事故多发;实际操作中,因物理惯性和车制动性,司机普遍反映很难掌控见灯即停;还有网友称这还将给本就拥堵不堪的交通再次添堵。(1月2日 《新京报》)
虽然交管局解释,考虑到车辆制动距离、安全车距等因素,黄灯亮时,只要车身任何部分已越线的,可继续通行,不应认定为闯灯。其实,这应和之前约定俗成的“抢灯”习惯一致。
只是“闯黄灯扣6分”新规骤出,倒是对那些开车一向安分守纪的“胆小”司机,造成莫大心理压力。前日晚上就有京城网友发微博晒自己以身试法的惨痛案例,见灯急刹,然后被后面一车追尾,大假第二天怕要耗在保险理赔上了。他还提到,和北京出租车师傅聊黄灯规则时,的哥的京式幽默还是那么内涵亮眼:“黄灯规则最终多半不了了之了,不信你等节后保险公司上班看看。”
有好事网友以北京城为例算过一笔账,假设两公里一个交通灯路口,假设都是十字路口,那么就有近6000交通信号灯。那么不管是取消黄灯,还是改用数字指示的信号灯,包括重新布线,改造整个智能交通信号系统,最后投入的直接改造资金都是个天文数字。这还不包括交通质量和上班时间损耗等隐性成本。
而在北京交管部门表示,暂不考虑安装倒计时信号灯等前提下,也有媒体小编亲自驾车微体验了一把。发现就算所以信号灯都是正常情况下,要百分百不闯黄,只能在进入距灯30米内时,车速降至10公里内,还有保证随时能正常刹住。如此则开车完全变成一种高度紧张的强迫症状态,这不但不利放松驾驶心情,似乎也不大好根据路况适时调整车速,快车代步的舒适性就大大降低了。引来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严守交规,以严格执法来培育良好的汽车和交通文化,增强公众守法意识,减少交通事故,这些大家都是拍手称快,乐见其成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严规合乎民情,让守法不是一件高成本高难度的事儿,增加守法的可控可操作性。这才是黄灯规则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严规不是为了钓鱼执法,遵守交通信号指示,是切实可行且简便易行的,这才能保证每个驾驶员都能严格遵循。
增加黄灯规则的可控性,不光是信号灯改造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在此类法规出台前,应该有一个广征民意,让民意前置,提前介入相关博弈,集思广益,互相妥协,最后达至一个都可接受的平衡的过程。只有法律法规,都是利益相关群体早已达成广泛共识性的可操作性的东西,执行起来才会顺风顺水,才不会一波三折,或者半途夭亡。
黄灯规则如是,其他公共政策亦如是。而深圳暂不处罚机动车闯黄灯,完善细节,进一步缓冲,循序渐进改革,也是一种提高政策执行可控性的现实路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