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这是个从2008年周久耕案起一直被网友热议的话题。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博客反腐和BBS曝光把网络舆论监督普及到了每一个网民心中,如今微博客的繁荣更是把网络反腐推向高潮。曾有网络段子戏称“某官员要对某女子不轨,称‘我是有背景的人’而女子淡定回复‘我可是有微博的人’,官员只好作罢”。此段子虽不能当真,但是反映了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成为了反腐利器这个事实。
近段时间从“表哥”到“雷冠希”,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网络反腐出现了两个规律、一个特性:
1,从线上走上线下,逐渐回归理性
以“表哥”微笑导致“人肉搜索”,得出了延安“8.26”事故现场杨达才背后的名表腐败,随后网民积极介入,从搜集照片到鉴表,再到其他贪污事实的曝光,网民的一系列线上行动得到了纪检部门的关注,为了线下纪检工作提供了线索。
可见,在反腐新时期中,网民已经不再限于互联上的捕风捉影,而是更多地通过互联网线索、微博纽带,作为专业人士参与。大量网民推动的“反腐运动”已从线上走向线下,更加专业和理性。
2,纪检部门积极介入,正确认识舆情
纪检部门作为反腐工作的核心操刀者,在网络反腐渐入佳境的今天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雷冠希”事件为例,我们看到了纪检部门在举报者微博爆料后的三天内,即认定为“实名举报”随后进行立案侦查,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积极态度。
所以说,伴随网络反腐的高潮迭起,纪检部门积极介入也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和现象,而且此介入将会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这可以结束“墙外扔砖”式的网络反腐,把网络反腐推向专业化,同时,纪检部门也将会更有作为。
另外,还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互联网的虚拟性,这表现在互联网信息的庞杂、真实与虚假的混杂,舆论不等于舆情。政府部门要分辨清网络信息曝光的真实性和目的性。对此类舆情的处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经提出过政务微博针回应的六项建议,其中核心是反应速度,其次是正确回应(包括公开和不公开)的,最后需要对应对效果有所评估。政府部门在积极面对网络举报的同时,也应做到谨慎而专业。
3,特性:中国的网络反腐“娱乐化”倾向严重
网络反腐娱乐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互联网事实,比如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后,网络歌曲《我为祖国喝茅台》网络搜索量甚至一度超过《我为祖国献石油》,这体现出了互联网的社会性特征。也正是这种“另类”的解读和传播为事件的二次发酵积蓄力量。
所以,危机事件的应对主体要意识到,此类解读容易造成舆论热点问题的“失焦”。此次广州“房婶”事件中,当大家都集中于批评“房婶家有24套房”并乐此不疲地比较广州“房叔”的背后,网络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关注此爆料信息的来源,是否涉嫌泄漏隐私。在互联网时代,“房婶”的隐私也同样重要。网民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往往群体效应地一边倒支持反腐,支持弱者,反对政府,往往失去了现实中对问题的独立观察能力。
进入12月之后,网络进入“网络反腐”的高潮,基本天天都有反腐事件产生,微博上也屡见不鲜各种举报,面对新时期的网络反腐,作为网民既不能漠视,也不能狂热追随,更多的是需要一个睿智而又饱含温润目光的眼光。按照网络语言来收就是“不能放过一个贪官,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网络不完全是现实的映照,这里面既有水军也有恶意攻击者,官员甚至成为“弱势群体”,所以在这点上网民面对网络恶搞、面对信息的过度炒作,应该保持一颗火热而理性的心。火热的心更多的表现为对网络事件的追踪问底和不断质疑,推动网络事件能完整展现全貌;理性的表现则往往是少转载一次谣言,多发问一次常识,多参考一些他人的意见,这都有助于个人把握。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庞胡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