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下雪了,郑州很冷。昨天中午,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死了。有人说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被冻死的。在其他农民工看来,他,不该死。“120来过两次,救助站的人也来过,但看看都走了……”120急救中心称,病人不愿去医院或不需要急救的,他们不会将人拉走。(《河南商报》12月1日)
至今,还没有人知道那个已经死去农民工的名字,不管他姓甚名谁,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中能够不再睡桥下,不再病人没人给治,更不再过着四处流离的生活。然而,另外世界的故事只能是幻想的,确切说是寄托一种美好的希望,现实生活中却是无奈。比如,被冻死的农民工,还有快被冻死的农民工,在即将下雪的郑州,他们却还要为了生活省吃俭用,每当看到桥下的他们,稍微有点感触的人,都会心生凉意。
事实上,和冻死的农民工相比,那些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民工兄弟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了。这话听上去是有点严重。每年到这个时候,总会出现农民工为了讨薪而上演的各种悲剧,虽然国家以及地方每年都提出要对农民工好点,事实则难以让人信服。过了这顿没下顿,今天有活干,明天说不定就要饿肚子。大冷的天,在桥下睡着的,被冻死的农民工也许是个特例,但对于类似于救助站的机构甚至政府,本身就该时时刻刻关注着这类弱势群体,当有市民举报时,为什么就没引起足够重视?
解释说,“病人不愿去医院或不需要急救的,他们不会将人带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个理。因为在自愿原则前提下,医院还是尊重农民工的选择。但有两个问题,医院需要搞清楚,第一:农民工是真的不想去医院?据很多市民介绍,农民工在被冻死之前好像是得了某种病,不能动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得了病,谁不想去医院?农民工说不想去,那是怕付不起医疗费,医院一句“不愿去医院”实际上正好是在说:你没钱,去了也没有用。第二:对“不需要急救”有没有准确的标准?都动弹不得了,还不需要急救?如果换做是其他的人,那种“争着往自己家医院拉客”的现象恐怕还会上演吧?归根到底,还是为了钱。
当然我不否认医院也需要生存,也需要维持自己的经营,没必要变成完全的慈善机构。而市民和公交司机的做法恰好打了他们一巴掌,在那名农民工被冻死之前,每天都有市民、公交司机给他送饭,并给他带来了被子,看到身体快不行的时候,还给救助站、120打电话,这也许是整个事件中唯一让我们欣慰的地方吧!本身并没有多少资源的市民、公交司机,依然献出微薄之力,这更是在对医院及救助站说:我们小市民都能帮帮忙,你们大单位就不能发点力吗?如果医院或者救助站能够及时的伸出那双藏在袖子里的手,或许,那名农民工就不会死去。(李恪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