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媒体报道说,有关专家在2012年养老保障国际学术论坛上表示,截至2011年,企业年金基金累计余额是3570亿人民币,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为8689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则高达1.92万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该基金投资方式主要以存银行为主;在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养老金的收益率十分低下,年均不到2%,而2001—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则为2.47%,以此测算,养老金在10年期间的“损失大约高达6000亿元”。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已有100多年,而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10几年。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亟需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国政治经济现实,为巨量人口的巨大数额的“保命钱”找到保值增值的途径和模式。从世界范围内看,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方式主要是购买国债取得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和采用有风险的市场化投资运作取得投资回报。如中国这样,把养老金存进银行的方式,还只有中国一家采用。
但是,养老金在当下扣除、而在未来支付的特点,使得被通胀“摊薄”了的养老金,并不能保证当下支付人在未来养老的需要。并且,除了“摊薄”的因素外,在计算养老金在未来的损失时,还必须考虑到在职职工每年工资的实际增长。据统计数据,中国目前的平均工资增长率已达14.1%。在这种情况下,总体收益率尚不到2%的养老金,就很难保证在当下付出了“真金白银”的参保人员在未来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同步的生活水平。
据专家估计,如果按照目前养老金的缴费率、扩大覆盖面的速度、以及财政补贴力度等政策和制度的参数来测算,到2020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余额将在9万亿—11万亿左右,如果加上医保基金等其他四个险种的基金累计余额,五险基金将超过15万亿—16万亿这样的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养老基金规模。从其将要覆盖的人口数量来看,中国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十分巨大。因此,中国的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从银行抽资而进行市场投资已经成为其保值增值的不二之选。
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该“规划”明确阐明,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显然,要实现“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就必须对现行的投资体系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为养老金进入投资领域和其保值增值创造条件,为养老金提供更加灵活的投资政策。比如,有专家建议,在业界普遍看好的IPO、或出现好的投资产品时,养老金如果有投资的意愿,政府可以提供政策优先保证养老金的投资机会并为其提供较大比例,此外,对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投资回报率很高的项目,也应该考虑为养老金的参与“网开一面”。
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养老金的社会功能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无论从缴付情况、覆盖人口,还是是从支付数额、缩水规模来看,养老金保值增值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负利率蚕食养老金、养老金为银行巨额利润做贡献的历史应该结束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