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豫东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今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坟复耕和惠民殡葬改革,在免费火化和农村公墓建设带动下,农民已平迁200多万座坟墓,复种耕地近3万亩。(11月4日《京华时报》)
200多万座坟墓背后,涉及的农民人数绝对不止200万。如此大规模地短时间内集中平坟、迁坟,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平迁了200多万座坟墓,影响到如此多的人口,也不过仅复种耕地近3万亩,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其投入产出是否值得呢?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抵得过其负面效应呢?
农村的坟墓大都比较分散,在平原地带,多散落在农田之中,且以家族为单位聚葬为主。即使是单个的坟头,由于其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小土包,也会对耕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的坟连成片,其所产生的影响就会更大。尤其是在机械化耕作迅速普及的当下,这种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些并不足以成为开展大规模平坟运动的理由。
任何一项由政府推动的举措,在考虑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社会效益。平迁几百万个坟墓确实可以腾出一些土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不过3万亩的复种耕地,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讲,坟墓不仅仅是埋着死人的小土包,它还是活着的人情感的寄托,是亲情维系的纽带,甚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滥觞公祭黄帝陵的活动之所以受到全球华人的关注,其原本即在于此。
短时间内平迁如此多的坟墓,如果说所有坟墓下逝者的亲人都没表示过反对,肯定是欺人之淡。隐藏在这一数字背后的,肯定是数不清的矛盾冲突和怨气的积累。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这里的“恒产”不仅指生产的财产,也指身后的葬身之处。从民族的心理上来讲,国人最不能接受的是“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身后葬所的不确定性过大,人们的恐慌感就会增加,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
坟墓有一个自然消亡的过程,除了一些皇帝、名人的坟墓可以留存数百上千年外,有几个平民的坟墓存在过百年?实际上,即使是富人和达官贵人们的坟墓,也早已被掩埋在黄土之下,成为后人的耕地。在农村,几乎所有的坟墓随着年代日久、活着的后人与坟墓下的先人情感日淡,都会变得越来越小耕作者为了尽可能多地发挥耕地的作用,会对其逐渐“蚕食”,直到该坟墓逐渐消失。所以,虽然每个村庄数百上千年里有数万或数十万曾经在此生活的人死去,但任何村庄都没有出现过遍地是坟的情景。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地方积极搞并村或农民上楼活动,名义上是为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复耕,实际却是为了那一亩地十几万、二十万的国家补贴。若以每亩地20万计,3万亩就是60亿。为了这几十个亿的补贴,枉顾平坟对和谐和稳定的不利影响,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渎职甚至是腐败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