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县学生遇袭案中,凶手被擒之后,当地官方立即宣布“受害者家属情绪稳定”。“情绪稳定”,这是我们最近几年经常在传媒上看到的最令人的寒心的官话。但遗憾的是,这一句官方场面话越来越频繁,宣诸于口的官方也越来越不顾及围观群众的感受,以至于交代一句“情绪稳定”后就再也不见踪影。
这句话的真实性当然值得怀疑。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原本就是人生的常态。不管是日常生活里或者文学作品中,丧亲乃是人生至哀至恸之事,古人就曾将“丧父、丧妻、丧子”列为人生三痛。以常理度之,岂能“情绪稳定”?即便情绪不稳定,那也非常正常。外人虽不能全然理解,但生老病死谁都会遇到,在这样的苦难中,“情绪稳定”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瑛姑,目睹儿子死在襁褓之中,一夜青丝变华发。她多年伺机复仇,许多人以为她已患病,其实就是“情绪不稳定”。金庸另一部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因为儿子被抢,故经常抢别人的孩子,用现在的话说,这叫“报复社会”。这两个女性爱子心切,把后半生全都搭进去了。
在我以为,这才是正常的母亲,这才是正常的感情。因为爱,所以痛。呼天抢地、以泪洗面、肝肠寸断、痛彻心肺。不管是化解悲伤还是宣泄不满,这种悲伤的情绪是自然的、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这是所有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是父母对孩子最后所能呈现的爱意。如果叶二娘和瑛姑不是这样的悲伤,我简直要怀疑她们是这孩子的后娘。
然则,我们却看到,这些内心悲伤的家属,屡次被官方发布的新闻报道描述为“情绪稳定”。其因何在?因为有些人需要这样的一种“情绪稳定”———即便那是假的。他们担心家属情绪不稳定,担心他们“要个说法”,担心他们上访,担心他们变成瑛姑、变成叶二娘。只有家属情绪稳定哪怕是“伪稳定”,才能让他们继续稳定。与其说这是媒体的不实之词,毋宁说这是基于心理的政治需要。
而我们的媒体,在发布“死者家属情绪稳定”时,从未真正采访过死者家属,甚至都没给他们一个镜头或者一句安慰的话。以常理度之,假如他们描述的这个场景是真实的,那么他们一定可以捕捉到这样的镜头或者直接引语。但是当死者家属一再只是被这样一笔带过的时候,我们当然有理由怀疑这句话是文过饰非的谎话。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谷歌搜索里搜“死者家属情绪稳定”这个关键词。从谷歌的趋势数据看(这都是公开的),这个关键词从2006年以后呈逐年迅速增长之势。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有太多的悲剧一再重复发生,而“情绪稳定”则像一个如影随形的魔咒,家属的情绪越来越稳定,死者也越来越多。
“情绪稳定”已经成为地方的普遍说辞。家属已经被人为悲剧伤害过一次,这个词汇无疑是对他们的再次伤害。这是对父爱、母爱的一种寡廉鲜耻、居心恶毒的亵渎,是强迫他们强颜欢笑、强迫他们迅速忘记。我们可以看到,每次灾难事故过后,某些部门一些背离人伦、伤天害理的行为,已经成为灾难的次生灾害。
要求家属“情绪稳定”,往往造成情绪的更加不稳定。如果没有对爱的尊重,对人的尊重,迟早每个母亲都会成为叶二娘。当官方一再强调“以人为本”的时候,就必须得对这种“情绪不稳定”表示尊重,甚至要面对这种不稳定,只有面对人们真实的情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稳定。
相关评论:
每一起突发事件之后,公众舆论的焦点都必然集中于对真相的追问,同时也就难免出现各种质疑。这当中当然也有公众舆论的非理性质疑问题——即便是真相,公众也质疑。然而这个责任首先应从官方公信上找原因。[详细](北京晨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