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业问题积累发酵 十年尴尬拷问态度和能力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王甘武)成长难免“烦恼”,但“烦恼”历久经年愈演愈烈,却难言正常。十年前,有媒体记者揭露出租车行业垄断“黑幕”,引起舆论对于深化行业改革一片呼声。然而时至今日,出租车行业的种种“老问题”仍在不断积累发酵,牵动各方目光。十年尴尬,暴露了问题,更拷问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纵观近年来甘肃、重庆、海南、广东、湖南、浙江、黑龙江等地发生的“停运”事件,已远非“偶然”可以搪塞。“份子钱”为何总是“高高在上”?司机的经济利益、休息权益如何保障?乘客的消费权益怎样维护?种种疑问,直指本该兼顾各方、实现共赢的利益平衡机制,触及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深层原因。
我国城市出租车管理主要采取特许经营制度,本意在于避免无序竞争,规范行业管理,确保服务质量。遗憾的是,由于出租车合法运营权事实上被出租车公司垄断,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出租车运营权这一公共资源在垄断权力的配置下变得日益稀缺,价格不断扭曲,导致出租车服务价格屡有上涨,乘客和司机纷纷抱怨车难打、活难干。出租车公司成了“旱涝保收”的赢家,乘客、司机则沦为规避市场风险、转嫁成本压力和增加经营收入的“待宰羔羊”。
利益失衡产生矛盾冲突,竞争缺位导致效率低下,这样的情形并非出租车行业所独有。在那些因为行政垄断、行业管制而准入门槛较高的领域,相同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雾里看花的经营成本、店大欺客的霸王条款、涨多跌少的价格走势,让消费者多有微词,却少有办法。
必须看到,不断积累的问题,长期积压的怨气,不仅不利于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威胁到社会和谐稳定。频频发生的“停运”,亮起了行业发展的红灯,暴露出一些行业的经营正在面临和可能面对的危机。有问题就要改,不能因为触及某些人和小团体的既得利益就畏首畏尾、趑趄不前。如果讳疾忌医、回避矛盾,其结果只能是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让隐患藏在发展中,危机跑到改革前。
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导致结构分层、利益多样实属自然,产生一些利益摩擦、冲突也并不可怕。只有当利益严重失衡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造成利益失衡的体制机制被强化、固化,负面情绪才会不断淤积,影响和谐稳定的因子就会野蛮生长。从这个意义上看,能否妥善解决出租车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既是对政府部门管理智慧的测试,也是对其深化改革勇气的考验。
作者:王甘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