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看得懂的预算才是“好预算”
2012年04月25日15:44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武宁远
武宁远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等14个中央部门陆续公布2012年度预算,由此拉开今年中央部门推进预算公开大幕。其中,公布内容包括部门概况、2012年部门预算表、2012年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名词解释等4个部分。在2012年部门预算表中,首次纳入了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
今年是中央各部委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第三年,和去年相比有不少值得肯定的进步。从内容上看,今年各部委公开的部门预算不仅统一了格式,而且更细化增加了部门职能介绍,预算涵盖的具体部门,部门预算表也增加到五张,新增加了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还有图文互动,解释说明更加细化。
我们在欣喜地看到进步的同时,还应看见问题所在。其一,信息太笼统。虽然在公开内容里,增加了部门职能介绍等具体内容,但关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却并未详细展开。公众除了看到一堆枯燥的数据外,对于经费预算到底合不合理、正不正当无从比对。其二,指向性不强。比如,备受关注的“三公”经费在各部门的公开预算中并未被单独列出,难以细查。其三,有争议的内容亟需解答。在此次预算公开中,公众对一些部门增加预算有疑惑。比如,住房支出的增加幅度是如何计算得出,具体到个人又是如何计算;比如,红十字总会为建信息化预算增加近300万元,其中具体项目的预算、资金的分配又是如何?
既然要公开预算,当然要公开得清楚明白,不然公开的意义何在?若公开的预算是一笔“糊涂账”,让人们“看不懂”、“看不透”,那么其接受公众监督的价值就无法实现。虽然,预算公开本身是门“技术活”,但还是应尽量避免公开的内容太笼统、晦涩,应以通俗易懂、彰显细节等方式迎接人们的监督。
当然,要求每个部门都把预算中的细节公布得详细彻底,确实有难度。要做到完全公开,很难;要公众在完全公开的信息中监督每一个数据,也很难。但是,公众对于监督的内容是有选择的。换句话说,不妨在公开前,征求人们的意见,到底关注的焦点在哪儿,关注的项目有哪些,然后,在重点关注对象的项目中,尽量答疑解惑,深入详细地公开资料。
比如,曾有人建议:在公布“三公”经费数据时,也要公布人员编制的数量和工资总额等数据,这样可以使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了解更深入。其实,这个建议是有政策支持的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的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以及保有量还有因公出国、出境团组数以及人数、公务接待的有关情况,公开行政经费支出的情况,等等。
预算公开不能停留在公开数据上,还得让人看得懂。只有让人看得懂的预算才是“好预算”,才能更好地让人们行使督促权、知情权、参与权;只有让人们认同了这些数据,才能减少质疑,给予政府更多支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