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城市考文垂在二战的时候,被德军狂轰滥炸,在德语里出现了一个新词,考文垂成了被空袭摧毁的城市的代名词。考文垂与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因为同样遭受了德国的轰炸,结成了友好城市,这是起源。战后,考文垂与德国的基尔和德累斯顿也建立了友好城市,因为它们都一样是被战争轰炸过的城市。共同的命运让人们达成了共同的目标——和平与谅解。在战争中,除了政治家的野心,市民们也做了帮凶,他们拿起武器相互攻杀,做了战争和历史仇恨的牺牲品。为了有效遏制政客的战争冲动,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必须建立在市民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基础之上。随后这一活动在全欧洲蓬勃展开,后波及北美及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习惯将这种友城称为“姐妹城市”或“双胞胎城市”,它们都基于共同的感情认知和体验…【详细】
1945年在欧洲瑞士圣山举行的法德市长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在城市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友好交流关系,并将其确定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有组织的国际交往活动。这个动议是德国率先提出来的,意在通过这种城市结好的形式,改变其邻国对德国是战争发源地的恶劣印象。客观上,这对于改变二战期间敌对国家的关系和人民之间的仇视心态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建立友好城市的形式,对于二战期间的欧洲敌对国家政府以及人民的和解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种友谊的粘合剂。出现友好城市这种城市间交往形式,主要是因为战时敌对国家的城市官员在战后力图通过建立友城消弭城市间人民的敌对,是一种感情型的对外交往。尽管友好城市由感情型开始向重视经济、社会实际利益的实务型方向转变,但是实现和平与谅解,消弭敌对,仍是根本宗旨…【详细】
东京和北京1979年结为姐妹友好城市。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曾批评:“北京奥运会同希特勒举办的政治色彩浓厚的柏林奥运会如出一辙”。结果北京还是邀请他出席,日本《产经新闻》报道说,“虽然东京和北京为友好城市,但石原知事一向严厉批判中国,这次居然能收到北京方面的邀请,令人称奇”。巴黎市议会于2008年4月投票通过授予达赖“荣誉市民”称号,次年5月,巴黎市长德拉诺埃正式向达赖颁发“荣誉市民”证书。法国说巴黎的做法与法国政府无关,中国外交部再次强烈不满,并说会影响到“巴黎市同中国有关城市的合作”,但北京和巴黎的友好城市关系一直保持未变。其实,友好城市无须随一国的友好外交亦步亦趋,它毕竟是两个城市市民之间的善意互动,是否伤害感情以及是否继续维持关系,还是应由市民说了算…【详细】
陈昊苏:城市外交是半官方外交
从远古的时代开始,城市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的重要标志。城邦之间的交往、诸侯国的外交在本质上属于城市外交的范畴,构成最早的外交形态。到了现代,作为地方政府的城市不再占据外交的中心位置,也不再负责处理国家关系诸如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重大课题,但它还是现代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仍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城市外交服务于总体外交,同时又具有地方特色,强调为城市的发展服务,把开展务实合作放在超越感情色彩的重要位置上。就其基本属性而言,城市外交是一种半官方外交。因为相对于纯民间外交而言,它带有地方政府的官方色彩;而相对于由中央政府推行的纯官方外交而言,它又带有接近民间的非官方色彩。由于城市是政经文化中心,对国家具有相当强的政策影响力,城市外交的中介性特点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