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揭秘省部级饭局

外人眼中官场级别越高越讲究排序,饭局也是。我的经验是,严格的秩序和位置感更多在前半场,后半场多是分寸极佳的热闹,中间负责活跃气氛的官员尤其责任重大,当然这也跟现场最高官员的风格有关。

  酒到半场,因为一个话题,省委书记突然大笑起来,对旁边的省委副书记说:“说的这么好,干脆你给大家来一段家乡的小调吧。”省委副书记笑而不语,旁边的同僚则颇有分寸的催促。副书记矜持一会儿后说:“那就听XX同志的吧。”随后一段家乡小调,最后一个高音符的结尾把酒敬给客人。

  掌声一片,不过没人起哄。

  这是一个饭局,地点在该省省委招待所最好的包间。装修毫不奢华,却透着身份。我们是省委书记邀请的媒体客人,在座的多是省委常委以上的官员。

  我们自然小心翼翼,省委书记来自中央,风格文气,说话声音又不大,场面稍显沉闷。不过省委副书记出身基层干部,习惯了热闹,几个包袱抖出来,气氛就热烈起来。

  外人眼中官场级别越高越讲究排序,饭局也是。我的经验是,严格的秩序和位置感更多在前半场,后半场多是分寸极佳的热闹,中间负责活跃气氛的官员尤其责任重大,当然这也跟现场最高官员的风格有关。

  记得一次因为工作跟一位副部长吃饭。副部长向来以和蔼可亲著称,席间坚持不坐主位——当然最后大家依然自然形成了环抱的态势。因为部长平易,而且在座的都是朋友而无下属,大家很快进入“捉对厮杀”的状态,虽然彼此应接不暇,但看起来都颇感快意。饭后领导提议去该饭店高层大平台俯视紫禁城夜景——看到此处可能你猜出是哪家饭店了,但我就不说。

  不过某次跟政法系统的一位部领导吃饭,则深刻体会了他们更要求纪律第一。除了下属们都纷纷提前20分钟到场外,所有的座位也都是安排好的,跟开会一样摆上了名牌,丝毫不会出现错位现象——两个外来的客人安排在部长一侧,另外的司局级官员按照所在部门在该部委的官方排序安排在另一侧,俨然部务会般的严谨。

  期间部长说话,下属很少插话。敬酒也不喧哗,类似一般饭局把酒三巡之后相互走动,各自形成互动小圈子的现象更是绝没出现——整场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最重要的领导。

  饭毕,领导先走,然后我们依次退场。这种饭局,沉闷是沉闷,但也主题突出,时间合适,主客相宜——本来就是礼节性应酬,实在没必要太耗时间,否则领导也烦。

  顺便提一句,在北京,官员很多时候喜欢选择一些门帘看起来不扎眼的会所请客,我就去过紫禁城旁边的一些胡同四合院。一般来说,部委官员们选择地点不太招摇,方便为主,隐含着品质。招摇的多是商人和来京地方干部,恐怕这里也有充场面的意思。

  实际上,在和官员的饭局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几次和退休老干部的聚会。

  他们是一群80年代的老部长,一些人的名字到现在依然广为人知。几次饭局中,老干部们穿着大都类似,往往是一水的白衬衣深色裤子,或者深色夹克衫,但内外修饰都干净整洁——这颇似他们在万寿路住的老部长楼,面积很大,色彩朴素,沙发家具甚至都是一样的,但都带有一种严肃的规整。

  席间座位排列也多按照退休前的行政级别,倒未必是刻意为之,只是他们早已习惯了规矩,这样大家才自然。席间谈论的一半旧事一半时局,往往因为某事就语调高昂了起来,另外诸如朗诵诗歌和来信之类的场景更是寻常。

  但如果觉得他们都毫无情趣,却全然错了。很多时候,官位退下来了,架子也不端着了,这群“老领导”喜欢饭间拉歌和对唱。某次我跟一位女同事参加一个部级的老干部聚会,就被点名盛邀唱一段。我推托说不会老歌,对方大笑,说就给我们来点最新潮的嘛,震一下我们。

  最后是刚做妈妈的女同事站起来唱了一首哄孩子的儿歌,老先生们报以热烈掌声。轮到我时,我颇为纠结地想要不要给老领导们来一曲特潮的歌看看他们反应,比如花儿乐队的“喜刷刷”之类,最后还是没忍心。

  如果换到现在,为了配合心情,我想我会唱神曲“忐忑”。

其他专栏文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