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姨”教会我们什么这位认为“自己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的普通宿管阿姨,倒是给我们的一些领导、专家好好上了一课。 学问不多,却用事实说话 吴光华并没有做什么大事,无非是每日叮嘱学生们少打游戏、按时休息,帮他们收收被子,为生病的同学熬姜汤、周末为外地同学开开小灶……就是凭着这些,她成了29栋300多个男生的亲人。她教给了这些学生必不可少的东西:爱与平等。 在生活中“做一个人”真正的潮,不是赶时髦,而是把生活变成教育。其实吴阿姨做的说的太平凡,平凡到没有任何夸耀的资本。“看到他们老不洗衣服,老不收拾房间,我就忍不住要说;熬夜、挂科,我都要骂。”说的做的都是“老一套”,无非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言传身教教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如果我们所有人领悟到陶先生所说“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才会发现吴阿姨的可贵,也会明白,教育高尚但很简单——于生活之中“做一个人”。【详细】 套话制造距离,真话最动人大学的脸悄悄地改变,变得更加亲切可人。去年,走红的是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他就以“潮语”征服了学生,获得了“根叔”的美称,“根叔式演讲”走红大江南北。一个语言亲切、不拘一格的大学校长,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官话套话令人产生距离,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学生。【“根叔”演讲征服全世界】 |
![]() 吴阿姨风趣的演讲不但让大学生热泪盈眶,让站在旁边的校领导也忍俊不禁。 |
社会上应该多一些“吴阿姨”所谓荣誉和尊严,收获与成就,本不应该变成“赢者通吃”式的价值观黑洞。平等的尊重与待遇,才应该是对价值的肯定。 高校充满套话,让人遗憾大家或许会遗憾,自己无缘经历如此动人的毕业典礼。毕竟近20年来大学礼堂中,少不了领导们工作报告式的官话和套话,鲜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果,以这些单调空洞的语言来作为大学生涯的终点,不仅不够“给力”,更是对大学精神的颠覆。什么是大学精神?一个共有观念是,应当更开放、更包容、更实事求是。如果高校里充斥着官僚气,做什么都循规蹈矩、毫无创意、墨守陈规,那大学的活力从哪里来?大学的创造性从哪里来?大学的号召力从哪里来?【详细】 “仪式感”发言没必要任何领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风,这些文风即是话语的机制,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话该怎么说,背后都潜存着一种社会作用力。要想挣脱,其实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尤其是行政色彩极浓的领域,公共发言充满了仪式感,在这仪式感的背后,发言者以味同嚼蜡的语言让公众失望。“根叔”、“吴阿姨”的走红,也让我们更迫切地希望看到,套话、假话可以少一些,真话、实话可以多一点。 不谄媚,也尊敬普通劳动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排吴阿姨作为教职工代表发言,让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普通工作人员走上毕业典礼的致辞台,更能体现一种日益流失的对普通劳动者尊重的精神和品质。那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普通职工的发言和致辞,比一些官话、套话更能打动和感动学生。这种跨越身份和阶层的尊重与认知,值得我们推崇和敬仰。 |
![]() 假大空的话听了太多见了太多,“吴阿姨”这类肺腑之言可以多一点。 |
我们选择向真实的凡人致敬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过分消费的英雄只能是滥情同样,在前年,一位82岁的老人接过了香港大学名誉院士的头衔,她就是被港大毕业生亲切地唤作“三嫂”的大学食堂服务员袁苏妹。为世人所致敬的人,不一定是壮怀激烈的英雄,也不一定要舍身取义,过分消费英雄般的感动,后果只能是滥情与不真实。在大学宿舍、菜市场服务一辈子,默默叠好每一床被子,煮好每一顿饭,对身边人嘘寒问暖,平凡的爱与关心,一种最纯粹的感动,足以构成被世人致敬的理由。【详细】 真实的平凡人也值得致敬 我们的今天得来不易,许多英雄般的前辈为之做出了各种牺牲。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不该忘记。然而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纪念他们?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明天? |
![]() “超人情结”很普遍,然而大家都是凡人,不是超人。 |
责任编辑:胡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