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汇源:被“民族产业”口号贱卖的民营企业

    日本政府10日上午召开内阁会议。首相菅直人会上发表首相谈话,就日本过去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道歉。菅直人说,100年前的8月,日本与朝鲜签订合并条约,开始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殖民统治违背朝鲜人民意愿,他们的国家和文化遭到掠夺,民族自豪感深受伤害,对于“殖民统治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他感到“深深悔恨和由衷歉意”。日本还将于“不远的将来”,向韩国移交源自朝鲜半岛的一些文物…【详细】【网友评论

 

“菅谈话”真的有新意吗?

日本首相向韩国的高调道歉

    在日韩合并100周年前夕的8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内阁会议上发表“菅谈话”,对过去的殖民统治表示道歉和反省。战后日本政府表达对过去殖民统治正面道歉的公式发言始自1993年的细川护熙表态,其后,有战后50周年之际的村山富市的“村山谈话”及60周年时小泉纯一郎的谈话。此番“菅谈话”,基本上是承袭了上述“法统”的公式表态且道歉的规格略有提高:首次论及在日本历史上一向作为“反日独立运动”象征的“3.1独立运动”,并坦言殖民统治违背了韩国人民的意志,确令人耳目一新,应该说不失为一个高调的表态,值得评价。【详细

此番道歉并未突破日本底线

    但客观地看,“菅谈话”虽然态度诚恳,话语高调,姿态很低,却并未逾越日方所掌握的“底线”。这个“底线”,简单说就是道歉仅限于道义承担,不留法律余地,谨防旧话重提、“死灰复燃”的“后患”及相关连锁反应。譬如,因道歉而引发对《日韩基本条约》的舆论批判,质疑其合法性,乃至遭日军胁迫的前从军慰安妇等个人或集团诉讼“卷土重来”的事态是日本政府务必要加以规避的风险。而日方所固守的法理依据不是别的,正是1965年6月日韩双方签署的《日韩基本条约》。这个条约,是日韩两国在全面和解的基础上,正式建交的标志。检讨日韩两国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与否及解决的程度,务须从检讨该条约的内容入手。

 

日韩邦交正常化与机会主义政治交易

日韩邦交正常化历经波折

    日韩邦交正常化交涉,历时14年,其间历经波折。六十年代中期,靠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政权亟待发展经济,以显示对北方的制度优越性,重建自身的合法性;日本则处于东西方冷战的前沿,从“贸易立国”的国策出发,需要政治上的盟友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美国正面临古巴导弹危机等吃紧矛盾,迫切希望日韩和解,成为其麾下一对和谐的“棋子”,同时把对韩经援转嫁给已经实现经济起飞的日本。

历史问题并未完全清算

    于是,美方牵头,打出“合理”标的(最初的标的设定是韩方要求金额加日方承诺金额除以2),强力推动。其结果,被认为正常化交涉的三个实质性法律要件中,只有殖民统治期的受害赔偿问题达成优先妥协,日韩合并的合法(非法)性问题和竹岛(韩国称“独岛”)主权问题要么被“暧昧化”处理,要么被搁置。
    关于殖民统治(即《日韩合并条约》)的合法(非法)性问题,在韩方最初坚持的“Null and void”(“完全无效的”)方案基础上,迁就日方的立场,在条文上落定为“Already null and void”(“已经无效的”——意为在1948年大韩民国建国之后无效,但在那之前是合法、有效的)的表达,以暧昧的形式,照顾了双方的“面子”;关于竹岛问题,条约中并未出现该岛的名称,仅规定:“两国间的纷争,首先当通过外交渠道解决。据此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按照两国政府同意的手续,谋求调停。”

机会主义政治交易使历史正义成空谈

    据此条约,日方“出血”5亿美元(其中无偿赔偿3亿,有偿经援2亿),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关于殖民时代的历史问题,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韩方)所谓“赔偿请求权”(即索赔的权利)问题已得到“完全、最终的解决”。必须承认,问题的解决是“依法(国际公法)办事”。但如此法律解决的背后,实际上是优先两国眼前的现实利益,忽视(甚至是无视)历史正义和道义原则的机会主义政治交易。

5亿美元赔偿金和“汉江奇迹”

    以区区5亿美元的价码清算长达36年的血腥殖民历史,是可忍,孰不可忍?签约前后,韩国国内爆发了激烈的反政府示威。但是,对朴正熙政权来说,没有这笔屈辱的“赔偿金”,便不会有后来的“汉江奇迹”:此后十年,韩国经济翻了13番,从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国。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1970年,朴正熙首次对朝鲜高调喊话:“我倒想问一问……(南北韩)到底哪个体制能富民……”至此,韩国国力蒸蒸日上,一路走向现代化、民主化。

 

日本政府公式道歉难买邻国信任

机会主义政治使日韩难以互信

    回过头来看,虽然日韩邦交正常化对韩国的经济起飞和民主化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过于优先经济赔偿(及准赔偿性质的经援)而忽略两国关系中其它基础选项的机会主义暗箱操作,到底还是做下了两国互不信任的病灶。
    尽管日本领导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殖民统治道歉,但究其道歉的深度和实质而言,应该说始终未逸出上述法理框架。

中日历史问题:仅仅道歉也难以终结

    相形之下,7年后实现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由于中方开始便放弃了战争索赔,表面上看交涉程序似应“简单”一些,但因为有台湾、“反霸”等问题的存在,加上两国体制不同,总体而言,进程反而更加艰巨,费时更久。而在对华就战争责任问题道歉的问题上,从田中角荣所谓“添麻烦”的著名发言,到后来写进中日关系三个基本文件中的“谢罪”性表述,到1995年8月15日的前首相村山富市的“村山谈话”,直到2001年10月8日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后所做的表态,虽然在规格和深度上彼此略有“温差”,但其实基本上都沿袭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的政府“公式”立场。而贯穿于这种“公式”立场中的“底线”,与上述对韩道歉中日本政府所恪守的“底线”毫无二致,说穿了,就是止于道义,法律问题免谈,谨防已在邦交正常化交涉中解决了的“赔偿请求权”问题“沉渣泛起”。

日本对韩、对华道歉无本质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评价日本对中和对韩道歉的“温差”,谈论孰“高”孰“低”,意义着实有限,本质上近乎伪问题。因为“底线”之上的高低,充其量是形势不同,道歉对象的体量、实力不同使然,但只要“底线”不发生位移,即使“温差”再大,也都是策略层面的“温差”,“冰山”远不至因此而融化。反过来,中国人也好,韩国人也好,只需扪心自问一下,道歉问题的本质便会愈加清晰化:如果日本领导人仅限于口头(或书面)道歉,并不伴随、也不意味着国与国之间既定的法律性承诺之变更的话,试问究竟何种程度的道歉,才能让国民真正满足呢?换言之,中韩国民的真正诉求,到底是单纯的“道歉”,还是伴随着道歉的实际行动?而如果是后者的话,在“木已成舟”的今天,究竟该如何兑现呢?

日本政府的公式道歉不宜过度评价

    毋庸讳言,中韩的对日邦交正常化,都是在一种高度现实的政治解决程序下,“选择操作”的结果,客观上造成了诸多的“程序错误”。其中,历史清算问题成了彻头彻尾的牺牲,同时构成了制约中韩两国对日关系发展的隐患。回过头来看,日本虽然在美国的庇护下,深谙政治解决历史问题之三味,处处占尽先机,但同时也难买邻国的真正信任,从而坐下了东亚社会互不信任构造的主因。得焉失焉,其实难说。就日韩关系而言,极而言之,即使退十二万步,有一天日本全面、妥善解决了日韩间全部的历史纠葛,问题也仅仅是解决了一半,离真正“摆平”还远。因为百年前的殖民统治,对象是彼时整个朝鲜半岛的政权(李氏王朝)。所以,日本的麻烦还在后头。
    因此,对包括此番“菅谈话”在内的日政府的公式道歉,也不宜过度评价。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