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狗血的东西,如家、七天等连锁酒店开房信息泄露,给大家一个地址,可以去查询。”10月18日,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账户@股社区发布了一个名为“查开房”的网址。经记者实测,只需输入姓名或身份证号,即可查询到包括身份证号、生日、地址、手机号、邮箱、公司、登记日期等真实信息。
(10月20日《新京报》)
“查开房”网站被曝光一段时间以来,舆论持续发酵,尽管各种声音都有,不过发展的态势却更倾向于娱乐化解读。不少网友便表达了“厚望”———看来今后“情妇反腐”要成为反腐的中坚力量了。似乎,可以查开房信息便可抓住一些官员的“尾巴”,继而便可顺藤摸瓜,找出腐败的源头。这样的声音,有一定的市场和支持者。不可否认,这样的解读背后有着民意的焦虑;但如果停留于此的话,就偏离了此事的“核心”。
对“开房信息曝光”的解读,不能停留在娱乐化的层面上。娱乐化解读此事只是一种情感宣泄,但个人信息的曝光却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众所皆知,个人信息的裸奔,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饱受垃圾信息之苦、饱受没有隐私之痛。至于那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说法,更像是自欺欺人。换位思考一下,当一个人没有隐私,就像在大街上裸奔,便可知保护隐私的重要了。
这些年,我们在实名制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发展,火车票、机票、电话、上网、开房等均要求实名制,不可否认实名制背后的良善初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违法犯罪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即我们虽然发展了实名制,但与实名制配套的信息保护机制却远没有跟上,以至于我们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生日、地址、手机号、邮箱、公司、登记日期等均被曝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虽然我国在《民法通则》与《刑法》中均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文,但语焉不详的说法,操作性不强的规定,仍无法支撑起信息保护的“安全伞”。
于“查开房”一事而言,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盟与日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思路,就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欧盟注重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为了协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保护,1995年便通过了《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协调各国国内法以确保个人信息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而在日本则靠民众意识保护,一家企业只要有客户信息丢失,媒体就会竞相报道,给公司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是做得相当不错的。
在一个个人信息“裸奔”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强调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欧盟与日本的经验,其实恰好给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两个角度的启示,一个是立法的启示,我国目前尚没有《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尽管一直有专家建议,但法律一直难产;另一个则是自我保护意识的营造,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信息保护是一件大事了,且去积极维护它,个人信息保护才会被社会重视起来。如果个人信息保护无法落地,那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开房有风险,入室需谨慎”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