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化”是否会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北京晚报》记者对此专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在谈到防止“城市农村化”时,文国玮称,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虑进行考试审核。
“城市农村化”是指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生活秩序的同步带入。在“城市农村化”背后,文国玮注意到,社会的关注点集中在经济效益、城市环境和城市服务功能三点上,对城市居民素质重视不足。这其实是很有洞察力的观点。
对于城市化,讨论的更多是对经济的拉动,以及如何实现外来人口与本地籍市民的平权。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作为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少被正式提出;或者即使被提出,也未得到相应重视。“城市农村化”意即外来农村人口不同程度地缺乏成为一个市民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文国玮强调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工作能力考核,对促进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生活,不能说不重要。
只是,在指出了城市居民素养的重要性之后,文国玮开出的药方,也即通过考试和审核进行落户限制,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在户籍坚冰逐步松动之余,对于用考试来筛选落户人口的管理模式,恐怕很难令人善意地理解为倒逼外来人口强化自身素质。事实上,国家层面的户籍改革都一直在谋求突破,这说明让人口自由流动,是早被认可的趋势。用考试来防止“城市农村化”,客观上有限制外来人口落户之嫌,不管它是否真能达到文国玮所追求的“更高的城市居民素质”目的,一定会为户籍管理制造新的障碍。对外来人口而言,新的落户障碍意味着更高的落户成本,和无法落户者与本地市民的进一步割裂。
那些流入城市担忧无法落户的外来人口怎么办?文国玮称,“造成农村化现象的人,例如一些没有相应素质的人,我们要将他请出去”。且不说一个“请”字,冰冷无情,在这里,“去农村化”的过程,就是把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人群以行政手段赶出城市的过程。当然,文国玮也认为,“不能粗暴地把人轰走”,要根据情况疏散到其他地方。如果这种冰冷的户籍管理模式成为现实,我们将见到残酷的现实:在城市及其周围,一边是打上高素质标签、享受城市化福利的城市居民,一边是因考试淘汰而被城市户籍扫地出门的“低素质”外来人口。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区隔?
农村人口在知识储备、技能素养上的不足,需要承认。但他们不该因此被剥夺享受城市化福利的权利。城市化中户籍门槛的降低,作为被国家改革承认的趋势,其落脚点正是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下的自由流动,本身具备倒逼外来人口提升素质的能力。城市若能够以开放姿态接纳外来人口,同时以彻底的平权为外来人口提供生存机会。
在降低户籍门槛的大背景下,以素质考核为落户设限的管理模式,能够从城市规划专家口中说出来,实在让人错愕。它只能说明,一种将人与人基于素质区分开来的倒退理论,依旧有市场。对于城市化的推进而言,这种包装在提升居民素质的美丽外壳背后的冰冷思维如果不清除,平权之路恐怕还将崎岖不平。
相关评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