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将至,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今年“十一”期间,全国将有1400余家景区实行门票价格优惠,优惠幅度平均达20%。这一轮优惠的力度和范围都超过以往。然而有记者调查时发现,部分景点国庆降价只是摆摆样子,门票降价索道涨价,有的则是名义上降价,实际是先涨价后打折,等于票价没变。比如四川峨眉山景区今年3月16日便将门票由原先的150元涨至185元,此次国庆8折出售,基本和涨价前票价持平(昨日《京华时报》)。
发改委指导之下,现在部分景区被揭发“按下葫芦浮起瓢”,搞变相提价,一方面是对风景区和景点的全民性质混淆不清;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坐地起价,比如之前“凤凰”古城的收费风波,都跟地方部门利益和商业利益有关。你说建缆车要钱,山上建个庙也要钱,景点维护员工工资也需要投入,假如不趁黄金周捞一笔,我这投资如何收回?而且还有意见认为,高票价是调节游客数量,避免热点景区人太多的一个办法。总之,全民福利跟商业开发、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似乎总难两全其美。
虽然大多数节假日出游的人都做好了被宰的准备,但这种门票降价索道涨价的损招,关键在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要么你就明码实价,不要等人来到山脚下才发现,上山要给买路钱,而买路钱还不是一般的贵,除乖乖做待宰羊羔外别无他法。虽然都是火坑,但你还是得给我选往哪个火坑跳的权利不是?告诉我门票多少,索道多少,消费者自然会权衡计算,这叫旅游性价比。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假期出游总分成两派,“主战派”平日没假,好不容易凑着老婆孩子都放假,怎么也要全家老小出游一回,弹性休假制实施之前,此举属于无奈,拍照背景全是人肉,大人看头小孩看屁股,高速公路上遛狗,你以为我想?对于“主降派”,对门票涨不涨无所谓,反正打定主意,当七天宅男宅女,加班还有节假日双薪,其实也不错。
但无论出行还是不出行、门票涨价还是不涨价,政府都要收税,官家总是旱涝保收。要真正让利于民,不仅是优惠门票那么简单,还需要分配好旅游收益这块大蛋糕。举个国外的例子,伦敦物价高举世皆知,但全世界旅客还是往伦敦跑———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这些地方,进门全都免费。这一部分公共开支,实际上由食住行等相关旅游行业的税收补上了,考虑了公众和商家利益,不失为统筹兼顾的好办法。最重要是童叟无欺,伦敦是贵,但去或不去,最终还由旅游者自己掂量。这种做法,或许值得参考。 □麦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