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有媒体刊发多张图片称,“9月14日,河南省柘城县二高学生打砸学校,抗议学校封校制度以及校内食堂、超市出售高价食品。上千名学生从学校东大门开始,依次将食堂、超市、教室、西门、寝室设施砸毁,并围殴了学校一名主任,当地警察到场后也没敢下车,直至学校作出让步。”对此,该校纪检书记张涛回应称,“是个别同学因米饭不合口”所致,目前当地警方“正在调查处理。”(9月17日中国新闻网)
尽管校方说,该事件是个别学生因米饭不合口引发所致,但是“米饭不合口”只是导火索。从上千名学生参与打砸事件,食堂、超市、教室、西门、寝室设施都被砸坏的现场情况来看,学校食堂等设施被砸并不是“个别学生不合口”这么简单。对学生实行封闭管理,不让学生外出消费,其消费选择权被剥夺,校内食堂、超市又出售高价食品,学生打砸食堂也就不难理解了。尽管学生打砸食堂以后,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据说学校已经作出让步,但是垄断经营的学校食堂为何出售高价食品值得追问。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砸的是攫取暴利的黑心商家,而不是学校食堂。
虽然该校食堂实行的是公司化经营。但是学校食堂不管由谁经营,都不能改变其公益本质,更不能把学生当唐僧肉。表面上看,学校食堂实行了社会化管理,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观点,市场化的产品应该成本透明,具有竞争性。由消费者在市场框架内与经营者充分博弈,由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的商家。但是,学校食堂特别是中小学食堂具有特殊的垄断属性,全校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根本不具有竞争可言,不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更是做实了学校食堂的垄断经营地位。食堂经营者显然不能罔顾学生感受,一门心思钻到钱眼里。
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能不能吃饱、吃好,关系到他们的营养均衡、身体发育,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安心学习。国家发改委曾发出通知,要求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不少地方专门针对学校食堂问题制定政策措施,给学校食堂或者学生发伙食补贴。确保学生食堂饭菜质量不打折,不涨价,不减份量,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柘城县二高卖高价食品,不说违法违规,至少不地道。
学校食堂社会化经营尽管有它的管理优势,但社会化经营也把食堂变成了经济实体。食堂赚钱的招数五花八门。比如,以次充好、降低饭菜质量与份量。再比如,为了多卖饭,一两、二两饭不卖;为了多卖菜,小盘菜拼盘菜不卖。对此,不仅柘城县二高要深刻反省,其他学校食堂也要反思。据媒体报道,不仅卖高价食品的柘城县二高食堂被砸,因不满学校食堂饭菜质量差、价格贵,陕西省凤翔县西街中学、贵州六盘水二中、贵州仁怀四中,都曾出现过学生抵制、打砸食堂的事件。因食堂采购“烂菜”,贵州遵义东风小学曾发生过家长聚集事件。
柘城县二高被推到风口浪尖,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对学校食堂问题,或许会重视一阵子。但笔者更希望当地相关部门对学生食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其他地方也要管好学校食堂,处理好与经营者的产权、利益关系,督促食堂回归公益功能,提高饭菜质量,压缩饭菜利润,改进供应模式,增加饭菜品种、花样。让学生吃饱吃好,让家长放心。当然,指望食堂经营者的利润血管里主动流淌道德血液不太现实,因此,更切实的建议是,学校完善食堂监督机制。由师生、家长代表组成食堂监管机构,在食堂卫生、饭菜质量、价格等环节加强监督。避免学校食堂办成暴利餐厅与烂菜、地沟油“集中营”。
如果地方政府体现责任担当,适当补贴学校食堂;学校食堂秉持公益宗旨,饭菜价格合理,味道可口,质量有保证;学校领导亲自体验生活,主动征询学生与家长的意见,接受师生、家长的监督,给学生提供表达诉求的制度出口,学生对食堂的怨气会小得多。学生打砸食堂之类的“杯具”也会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 (叶祝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