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儿童节临近,关于孩子的话题让人牵肠挂肚。5月24日晚11时,网友“空游无依”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被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的照片,称那是他“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随即引发各界对“国民素质”的强烈关注。孩子的做法是不对,但相比那些斥资百亿拆除真古迹兴建假古城捞钱的地方政府,我们将孩子的过失上升到“国格”层面进行讨伐,这样追求“文明”未免也可疑。更让人疑虑的是,网友经人肉搜索曝光了丁某的详细身份资料,这是否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值得认真对待。
在隐私权的争论上,网易“另一面”专题的观点可谓别树一帜。专题根据美国判例提出“隐私的合理期待”判断准则,即:第一,个人必须显现其对所主张的隐私有真正的主观期待;第二,该期待必须是社会认为属客观合理的期待。进而评论说“将个人身份信息的基础和核心——— 自己的姓名加上‘到此一游’清楚地刻画在全世界游客都能看到和拍照的古迹上,显然是将此信息自愿暴露在全世界游客的目光下,放弃对身份信息作为隐私的合理期待。”此推论逻辑跳跃真大,将自己名字刻在文物上,就意味着所有的个人信息失去隐私保护吗?丁某只刻了名字,并没有刻他是“××人,19××年×月×日生,现年×岁,小学毕业于××市××小学,现在某中学就读”这些信息吧?这“刻上的信息”和“人肉出的信息”显然不能画等号。专题还将“人肉出的信息”归为“重新披露的公开资料”,“很容易便能够从公众那里可取得的记录”,因此,不算侵犯隐私权。
我不知道,网友“人肉”出的这些信息是从哪个网址搜出来的,但凭常识推断,丁某应该是在自己的Q Q空间或校园网个人首页或者学校、社会机构的调查表中填入的这些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信息是特定目的下针对特定对象公开的,超出这些目的(内部交流增加信任度等)和对象(朋友或同学、机构),他人对这些信息的公开使用就构成隐私侵权,这样判断才符合美国大法官布兰代斯提出的“个人同意”原则。
事情的吊诡更在于,丁某刻下“到此一游”,本意是作个记号炫耀满足,可当这个记号遭遇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储存,与他以前上网的个人信息对接起来,就汇成了吞噬他自己的“记忆的诅咒”。由于他的家庭住址、学校、父母单位信息被公开,现实的困扰已经发生,“部分网友和记者到发布的那所学校门口守候。”“来小区找他们家的人一拨接一拨。”面对这种情况,在以前的话可以通过搬家“重新开始”,但现在因为互联网的数字储存功能,“过失者”即使搬家,也很难消除这种“记忆的诅咒”,这对过失少年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要摆脱互联网的“记忆的诅咒”,父母和学校加强对孩子的教育、避免过去的行为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还是要用法律进行外部约束,避免对“过失”少年隐私的侵犯。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这方面的规定目前还比较模糊,应根据近些年的几起未成年人隐私事件有所作为才好。
当然,比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更迫切的是如何防止未成年人被性侵。自5月8日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起,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最高法要求重判对未成年人犯罪,同时,女权工作者——— 叶海燕喊出了“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的泣血之音。这是人性对兽性的诅咒,也是屁民对公权的讽刺,正是感于她的疼痛,这一行为艺术被无数网友接力。
但《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 却对此持批评态度:“今天,我鄙视一切举着‘校长,开房找我,不要伤害小学生’招牌的行为及照片,以及力挺的舆论。无论其是否PS。这种傻逼行为艺术,把残酷的严肃的问题消解成娱乐行为,其实也是这个社会黑暗的共谋,还故意伤及无辜,混淆是非黑白,绝对是傻逼中的傻逼,无出其右。”这一态度遭到了不少网友的驳斥。@周湄 则说:“这是娱乐?对这一评价深感无语!行为艺术的意义,就在于人人都可以用象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介入和参与的诉求。这种介入反权威,反精英,以个人方式表达不合作和抗议的姿态。只有满脑袋学术术语、小资情怀和中产意识的人,是无法真正地理解伍德斯托克,列农,鲍勃·迪伦,更无法理解博伊斯。”
叶海燕真的是在娱乐吗?第二天(5月30日),她又发微博说:“刚才房东阿婆来告诉我,街道居委会,还有妇联的人,两三个人一起来叫她不要把房子租给我住,我女儿在附近的学校上学,为了女儿的教育,我才选择就近读书。现在我被驱逐,孩子的学习还没有完成。我打电话给博白妇联,她们否认参与了此事。这就是我一个公民表达立场的代价吗?”面对叶海燕的诘问,朱学东们敢正面回答吗?这个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这只是娱乐呀……1919年,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现在,我们要挡住伸向孩子的“黑手”,仅有叶海燕和网友接力建立的“肉体盾牌”显然是不够的,她还需要我们放下“冷艳高贵”的身段去接力,更需要法律和政府给力。就让里尔克的诗作《沉重的时刻》给我们伴奏吧:“此刻有谁在这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这世上哭,/在哭我……”
其他看点还有:28日,洛阳,运动场,千余名小学生、冒雨、表演迎“六一”。等待演出的学生,蜷缩在巨幅雷锋喷绘下、气球中、小凳下避雨。领导们端坐在雨淋不到的主席台上……有网友黑色幽默道:“谁让咱都是祖国的花朵呢?不多淋点雨能茁壮成长么?”《环球时报》记者@张治龙GT 因家中事故向同行求助被拒,网友感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必须有是非评判,庙堂的生冷大词无法掩盖江湖的热血人心。”在人们对国产抗日神剧讨伐之时,美国1944年抗日电影《龙种》却走红网络。@厥花恐龙石炭纪 说:“乡村农民积淀千年的土地眷念、愚昧、勇敢与进步被异国演员演绎得惟妙惟肖,好像中国农民从来都是说英文。如此客观、严肃又充满敬意地演绎异国农民,这部电影足以和《第七封印》相提并论。”@圣州天池云伯爵 说:“在这部电影里,只给种子播种,产出却要归公的‘大锅饭’,在老百姓眼里就是‘鬼子和恶魔’。因为就算没被饿死,也会被气死。因为人格是平等的。我们老百姓靠着自己的劳动能产生和创造出‘财富’和辉煌的‘事业’,不需要人家的施舍,要有尊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