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早在2009年我国就规定,公务用车采购自主品牌的比例不得低于50%,但直到2012年,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也没有超过20%。专家称,公车采购国产化难推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员的面子心理作祟。
专家说了,同等的价位,许多官员宁愿选择合资车,也不愿意选择国产自主品牌的车。显然国产车比起进口车来是比较跌份、掉身价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买不买车、买什么车当然也有面子问题的考虑。但私人购车是花自己的钱,买什么样的车是自己的自由,可官员拿着纳税人的钱买公车,想买就买,想买什么车就买什么车,可以有这样的自由吗?
作为政府部门采购公车,是有其特定属性的。已经实施了10多年的《政府采购法》中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公车采购国产化的规定早就有,只不过规定执行得不够理想。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称,目前地方执行这些规定基本靠自觉。自觉的结果就是面子购车成为主流,虽然国家已经有了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要求: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但是还是屡屡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豪华公车闪亮登场,倍有面子的超脱于“双18规定”之外,而一些贫困县里的超标豪车则更加刺眼。
为面子买公车的背后是对“里子”的不重视、不作为。身为政府官员,坐什么样的车、甚至坐不坐车都不是政绩的评价标准。只有发展当地的经济、不断改善治下的民生,才是为官的职业伦理。当官员把自己的面子摆到了第一位时,必然对里子有所亏欠。当坐在豪车里的官员自以为有面子时,实际上已经失掉了面子、更失掉了民心。
官员看重的面子和民众心里的面子啥时候能一致呢?当这两者一致的时候,我们的官员会走路上班,会坐公交车、地铁上班,会骑自行车上班,每年的三公经费支出还会成为民众心中的怨念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