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天(4月19日)刊登了一篇调查性报道,题目为《“三公开支9000亿”系捕风捉影》。这篇报道,调查了当下被引用最多的一个数字——“三公开支9000亿”的出处,并由此得出了与标题相同的结论:“三公开支9000亿”系望风捕影。
“三公开支”究竟有多少,这也许并不是上述报道所要调查的题目。但是,上述报道在证伪“9000亿”这个数字的同时,实际上却提醒人们证实“三公开支”究竟有多少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没有一个扎实可信的数字,“9000亿”这个数字才风行于世。
为什么没有一个扎实可信的数字?事情明摆着,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公开透明而又有刚性约束的预、决算制度。不客气地讲,现时各级预、决算形成、审议和通过的制度设计,以应付差事者居多。这一点,从各地“两会”过程中留给讨论审议预、决算的时间,以及许多代表、委员“看不懂”预、决算报告的反应中,就可窥得一斑。并且,正如上述调查报道所说,实际上,在财政预、决算中,并没有所谓“三公开支”的列项,“三公开支”都“埋伏”在相应的行政办公费用之中。而这些并不细分条目的行政办公项目的开支列项,看起来肯定是既必要又必需。
当然,不仅是财政预、决算列支项目粗糙含混,以致代表、委员难以搞清楚弄明白,就是国务院明令中央国家机关公开的“三公”经费,不是也有部门推三阻四巧言搪塞吗?有这些部门的存在,以至在国务院的眼皮底下,都存在不清不楚的“三公开支”,人们又怎么能指望能够得到一个被证实了的“三公开支”的确切数字呢?没有这样的数字,“9000亿”这个数字就不仅为人们所接受,而且,那些遮遮掩掩的动作,更让人起疑实际数字要比“9000亿”更“难看”。这也就是为什么还有人相信“三公开支”的实际数字比“9000亿”更高的理由所在。
此外,在“三公开支”的数字上,人们宁愿“信多而不信少”的原因,其实也正是来自官方公布的数字。2011年,上届中央政府的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曾要求中央政府国家机关公布“三公开支”,并要求各地(省级)政府陆续公布。为此,北京市率先公布了政府所有的公车数量——62000辆。但是,这一数字马上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因为早在此前5年的2006年,北京市不止一家媒体在白纸黑字的报道中说,在当年的中非会议召开期间,北京市有关部门在“亮出”交通治理成绩单的时候曾骄傲地宣称:会议期间,按照中央机关50%、北京市属机关80%的标准,北京市共封存了49万辆公车……按照这个数字和比例,那么,无异是说北京市封存了差不多近5万辆公车,而中央国家机关封存了44万辆公车,如此,则中央国家机关总共拥有88万辆公车!
2006年,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为200多万辆,而2010年的机动车数量比2006年则差不多翻了一番。增长的数量中,有多少是公车,从未见统计数字。没有统计数字,对公众的质疑又不理不睬,这就是各种未经证实或证伪的数字被广泛引用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现时,首要的事情应该是证实“三公开支”究竟有多少。去年,曾有媒体在2012年“两会”前报道说,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的提案。据这份提案透露,中国在2009年时的行政开支,已经占据了整个国家财政开支的18.6%!而这一比例,在美国是 7.9%,在俄罗斯是7.6%,在日本则只有2.38%……
这个数字,是否也需要证伪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