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访问美国前夕,借“雷达瞄准”渲染“中国威胁”,以此为筹码游说美方“松绑”,以能修改和平宪法,恐是安倍内阁煞费苦心的锦囊妙计。
2月5日晚,日本防卫省举行紧急记者招待会,宣布中国“驱逐舰”导弹发射雷达曾先后“瞄准并锁定”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和直升机,导致日舰拉响战斗警报。安倍首相则指示“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今后不再发生如此危险情况”,日方也的确这样做了。
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之处。
按照日本官方的说法,两次“雷达瞄准”中第一次发生于1月19日,第二次发生于1月31日。这两次“严重、危险行为”一次发生在半个月前,另一次也发生了近一周,倘如日方所言如此紧张,何以在安倍首相指示“迅速处理此事”的背景下,竟拖沓了如此之久?
时过境迁后,又何以一副着急、紧张的样子,又是抗议又是召见,还特意在下班后召开一个紧急记者会?如此前松后紧,日方到底是着急,还是不着急?
正如许多军事观察家所指出的,“雷达瞄准”和相互跟踪,本是互相跟踪的海上军事力量间相互试探底线的常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远洋活动的增加,日舰、日机对中国舰艇实施跟踪、航拍也是家常便饭,更何况,此次卷入事件的日本“夕立”号是跟踪中国远洋训练编队的“常客”。
日方的“前松”,恐怕并非真的“松”,而是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策划、布局,以便将这个“非常事态”酝酿到足够“非常”的地步,而又不至于“非常”到“着火”的地步;而日方的“后紧”,则应是已有成算后迫不及待地摊牌。
那么,日本不惜牺牲“时效性”,搞出这样一出“前松后紧”的“过期紧急状态”,究竟意欲何为?
在高调抗议的同时,日方反复强调“克制”、“和平”、“避免摩擦”,这并非单纯套话,而应的确是其真实目的,即并非以此为口实触发武装冲突。
之所以如此,考量恐怕有二。首先,安倍以“鹰派”姿态上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又高涨,而和中国全面对抗不符合日本和安倍内阁利益,这就使得其既不能言战,又不能言和;既要显示强硬,又不能真的“搓火”,“客人走远喊留饭”便成了一种理想选择。
其次,安倍一心推动将自卫队改为“国防军”,希望加强军备,甚至修改和平宪法,而美国对这些态度谨慎,不置可否,在即将访问美国前夕,借“雷达瞄准”渲染“中国威胁”,以此为筹码游说美方“松绑”,恐是安倍内阁煞费苦心的锦囊妙计。
中日在钓鱼岛上的分歧是根本性分歧,在日方连“钓鱼岛主权存在争议”都断然不认账的前提下,达成明确妥协的基础暂时并不存在;至于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或戒备,约束或松绑,都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地缘政治考量,并结合了历史教训,“雷达瞄准”、甚至整个中日争端,恐都不足以让美国在大原则、大方向上作出根本改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