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
1月30日,环境保护部负责人称,我国部分城市因连日受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仍属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卫星遥感数据显示,1月29日的灰霾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占了国土面积的大约七分之一。
约七分之一国土范围内的严重污染,给全体国人敲响了警钟:今日中国的污染已不能视之为某一地区单一因素的影响所致,而必须看作涉及整个国家的系统性问题。
可现实是,这个全国性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全社会的一致重视和认真对待。各地特别是受灰霾影响的地区,大致表现出三种典型态度:一是“空洞表态式”,即对于灰霾及其带来的危害,仅有“必须严肃对待”之类表态,却未见明确的行动计划;二是“等靠要式”,即片面强调本地资源紧缺,财力不足等困难,坐等国家给钱给政策;三是“埋怨外地式”,好像本地对灰霾毫无“贡献”,都是邻近地区甚至更远地方不注意保护环境所致。这三种态度即使多少有些理由,放在雾霾已影响七分之一面积国土的背景下,也只能称为鼠目寸光、不负责任。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污染的成因要么单纯归因于外地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因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指导和监管。消极思维既对避免当下污染的恶劣影响毫无助益,抱怨和等待也不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如果地方与中央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只管相互扯皮,必要的行动方案就只能被搁置,更遑论如何实施,何时见效。
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树立起“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
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和细化方案,不但应注重消除当前灰霾的直接成因,更应着眼将来,以合理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目标明确的产业政策,确保中国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已难以为继,“地方政府竞争”的增长刺激模式也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只有尽快建立地区间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才能为盘活全国在环境保护上的“一盘棋”创造体制性条件。
在地方层面,政府官员必须改变“屁股指挥脑袋”的思维习惯,不能制造上游污染,让下游受损,也不能只顾这届政府政绩,让子孙后代遭殃。对高能耗、高污染或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应坚决加以限制乃至关停,不能盲目卷入过剩产业的无序竞争。
在企业层面,政府要强化利益机制引导,经营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减少废气和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企业投资必须考虑环境的承受力。只有减轻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才能避免或减少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型环保组织的作用,加大环保理念、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倡导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应利用信息技术,推广以公共交通为优先的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减少PM2.5排放,让民众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他人。
全国范围内长时间的灰霾天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副产品,不应成为长期现象。现在到了中国上下立即行动起来、齐心协力走出阴霾的时候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